18.【答案】C。解析: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开始或者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因素而进行的评价,故选C。
19.【答案】D。解析:一般试题的难度在0.3~0.7之间是适宜的,在0.5左右试题能将受试者的水平区分开来,在0.3左右试题偏难,0.7左右偏易。故选D。
20.【答案】B。解析:A.调查法是教学者访问、测验、问卷的形式,收集化学工作的资料,然后从大量事实中概括出的化学教学的某些规律,A错误;B.行动研究法指的是教师为研究自己的工作而综合运用的各种有效的研究方法,实质是教师进行的一种反思性实践活动,B正确;C.统计法是指对某种现象有关数据的收集、整理、计算和分析的工作过程,C错误;D.质的研究是指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对象,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构建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即对学生的研究,D错误。选B。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道小题,21题12分,22题13分,总分25分)
21.【参考答案】
(1)化学史是化学学科的形成、产生和发展及其演变规律的历史。化学史的教育价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利用化学史,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现。
第二、利用化学史知识,创设化学教学情境,将抽象、枯燥、单调的化学知识赋予具体的、生动的、丰富多彩的内涵,把化学知识的学习与化学史料联系在一起,化学史知识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的学习空间,为学生创设一个参与交流、表达、亲身经历活动的机会,才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在社会生活、生产中的价值和意义,才能够促进学生化学基本观念的建构。
第三、开启学生智慧,掌握科学研究方法。
第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第五、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2)①苯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②苯分子中碳原子之间的距离都相等;③苯在三溴化铁存在的条件下,可以与液溴发生取代反应,但不因化学变化而使溴水褪色;④实验测得邻二甲苯仅有一种结构。
22.【参考答案】
(1)①在实验教学中应有目的地组织学生交流和讨论,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②提倡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验;③实验教学要讲求实效,不能为了实验而实验,应避免实验活动泛化和表面化;④处理好教师引导探究和学生自主探究之间的关系,避免出现实验过程中教师包办代替或学生放任自流的现象;⑤应把握好实验的水平,避免浅尝辄止或随意提升知识难度的做法。
(2)无论是作为实践活动的实验(实验探究活动),还是作为认识活动的实验(实验方法论),都是在一定的化学教学活动中进行的,因此化学教学实验有着重要的教学论功能。
①化学教学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化学实验兴趣,包括感知兴趣、操作兴趣、探究兴趣和创造兴趣。②化学教学实验是创设生动活泼的化学教学情境的重要形式。③实验探究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发展实验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④化学教学实验是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重要手段。
三、诊断题(本大题共1道小题,共15分)
23.【参考答案】
(1)本题正确选项为B。部分学生不选该选项的原因是将OH-与H+能否与AlO2-反应记忆混淆,不清楚AlO2-水解显碱性,以为OH-与AlO2-可以发生反应不共存,故不选B选项。
(2)误选A原因:忽略了溶液中H+与ClO-结合成的HClO具有强氧化性可以将CH3CHO氧化成弱电解质CH3COOH而不能大量共存,对溶液中的离子反应掌握不全面;误选C选项原因:对能够使KSCN发生血红色反应的是Fe3+这一知识点掌握的不到位,而且忽略了Fe3+具有强氧化性;误选D选项原因:对选项中C(H+)的来源这一点忽略了由水电离出来的和溶液中电离出来的情况是不一样的,不清楚此时溶液的pH值是不确定的,认为共存的原因是单单依据溶液存在氢离子可能成酸性,因此可以共存。
(3)A.溶液pH=0,说明显酸性,H+大量存在,ClO-具有强氧化性,能把CH3CHO氧化成弱电解质CH3COOH,不能大量共存,所以A选项错误;B.溶液中的离子都不发生反应可以大量存在,所以B正确;C.加入KSCN溶液,溶液变红,说明溶液中含有Fe3+,具有强氧化性,能把I-氧化成单质,不可以共存,所以C选项错误;D.由水电离出的C(H+)=10-10mol/L的溶液中,溶液的pH值是不确定的,若呈酸性,则可以共存,若溶液呈碱性,则Mg2+在碱性条件下不可共存,所以D选项错误。
欢迎关注中公张家口教师资格招聘考试频道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