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隐性知识指的是储存在个体头脑中的记忆、经验、技术、感受等,属于未被言语或其他形式表述的非信息知识。B选项错误,题干要求选出有误一项,故选择B。
2.【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D选项“知道怎样组装一台计算机”属于程序性知识,ABC选项均属于陈述性知识,故选择D。
3.【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爬山法的基本思想是设立一个目标,然后选取与起始点邻近的未被访问的任一节点,向目标方向运动,逐步逼近目标。题干中“设一个目标,然后选取与起始点临近的未被访问的任一节点,向目标方向运动,逐步逼近目标”属于爬山法。故本题选D。
4.【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从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来看,发现问题是其首要环节。故本题选A。
5.【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科尔伯格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六个阶段依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发展。认为社会大众认可的就是对的,反对的就是错误的,这属于习俗水平的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见。故本题选A。
6.【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这种事先的心理准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期与评价,进而影响人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这是态度定势,故本题选D。
7.【答案】ABCD。中公教育解析:分散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向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案;形象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借助于表象而进行的思维;直觉思维是未经逐步分析就迅速对问题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兴趣,积累知识也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所以此题选ABCD。
8.【答案】ABCD。中公教育解析: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去激发学生学习陈述性知识的兴趣,可采取的措施有:阐明陈述性知识学习的意义,尤其是使学生明白陈述性知识是技能学习的先决条件;教给学生一些学习陈述性知识的方法,尤其注意结合学科教学;结合学科知识,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来记住学习资料;鼓励学生去发现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相互分享并经常使用。
9.【答案】×。中公教育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知识学习的分类。
概念学习是指要理解某类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命题学习,实质上是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掌握由几个概念联合所构成的复合意义。学生在学习时,掌握“鸟”有“前肢为翼”“无齿有喙”两个共同的关键特征,这种学习属于概念学习。故本题错误。
10.【参考答案】中公教育解析:
“高原现象”本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在学习或技能的形成过程中,练习的中后期往往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或者下降的现象。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也存在着“高原现象”。处在“高原期”中的教师,专业发展停滞不前,找不到前进的动力,影响教师专业的成长。
教师专业成长中“高原现象”的特点:
(1)出现时间早晚的差异。很多研究者把教师的职业发展划分为几个阶段。教师的专业发展都是一个由低级到高极,由简单到复杂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对于每个教师而言,无论在哪个阶段都可能会出现前进的暂时性停止。不同的是,由于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类型与水平、个人的努力程度以及所处的具体环境存在着差异,在其专业发展中产生“高原现象”的时间也会有先有后。
(2)自我归因内容的差异。处于“高原期”中的教师常常会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停滞不前的原因进行分析与探讨。不同的归因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也会产生不同的动机效果,从而影响教师对“高原现象”的正确认识,影响教师专业的正常发展。
(3)解决问题方法的差异。为了改变现状,完成发展的突破,他还会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付出更多、更大的努力;或是自己钻研、反思;或是求教于有经验的前辈,或是争取机会到外地参观、考察、学习,以期突破“高原现象”。总之,他会以一种建设性的态度对待自己和“高原现象”。相反会产生沮丧的情绪外,他甚至还会萌发出强烈的自卑情结,对工作和学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冷漠,失去发展的信心,停止对工作的努力。
(4)持续时间长短的差异。所谓持续时间长短的差异是指对于不同的教师而言,他们在专业发展的同一阶段,“高原现象”持续时间的不同。有的教师可能持续时间较长,有的可能则相对较短,也有的则可能停滞不前,不再发展。教师在“高原现象”中持续时间的长短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归因的内容是否正确和采取方法的是否有效,以及学校领导和同事对其关心、理解与帮助的程度。
欢迎关注中公张家口教师招聘考试频道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