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教师资格 > 考试题库 >

2020下小学美术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及答案【1月10日上午】

2021-01-14 18:05:58| 来源:张家口中公教育

小学美术《上海弄堂》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活动一:激趣导入

教师提出问题:大家平时留意观察过生活的街道吗,尝试说出你对它的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街道是一种独有的社会文化,比如上海的特色名居弄堂,它们不仅承载了千千万万上海人生活的居住空间,更记录了几代人生活的点滴和记忆。让我们以美术透视的角度,欣赏上海弄堂的建筑美,引出课题《上海弄堂》。

活动二:描述分析

1.感受弄堂

教师出示上海弄堂的实物图片,提出问题:画面表现了什么场景,给人怎样的感觉?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画面中,远景有高楼大厦,中景有昏黄的灯光和错落的民居,近景处为狭长的街道,景物近大远小、近宽远窄,空间感很强。

2.分析透视

继续展示另一幅平行透视作品,引导学生观察两幅作品并思考:

①图片中的道路、民居由近至远有怎样的变化?你在生活中还见过此类场景吗?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上海弄堂街道呈现的近大远小、近长远短、近宽远窄的现象,就是平行透视的透视现象。

②运用透视方法处理画面,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使画面更加真实、视觉冲击力强,具有立体感和空间感。

③观察平行透视作品,画面中与地平线相平行的直线叫什么?它是真实存在的吗?

学生观察,教师讲解:与地平线相平行的直线为视平线。在平行透视中,视平线是与画者眼睛平行的直线,是人为假定的辅助线条,并不真实存在。

④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该作品,找出并标记画面中道路和房屋的焦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画面中道路和房屋的焦点就是消失点,它指的是当观察距离越来越远时,景物渐变消失的最小状态。

3.感受情怀

请学生四人一组,交流讨论: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说一说上海弄堂这种建筑形式蕴含了怎样的文化内涵?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弄堂的石库门、民居和厚墙,其紧密的结构意味着和睦的家庭关系和邻里关系。它们密密麻麻、纵横交织,体现了上海人的生活轨迹,形成了独具风貌的弄堂文化。

活动三:示范讲解

教师以线描的形式,示范并讲解弄堂的绘制步骤:

1.选定视角,确定视平线和消失点;

2.用简洁的线条绘制弄堂的大轮廓;

3.运用线条的疏密关系刻画细节;

4.添加色彩,整体调整。

活动四:实践展评

请学生以线描的形式绘制弄堂街道,教师巡视指导,并提示画面的透视关系及线条的流畅度。

在学生创作结束后,开展“街道文化”社区展览会,请学生自愿展示并分享作品的靓点,教师从透视、线条、造型和色彩等方面,互相评价作品。

活动五:小结作业

1.请学生谈一谈本课收获,并进行情感升华:我们生活中很普遍日常的街道,既体现出丰富有趣的透视关系,也反映出亲密的邻里关系。原本平凡的街道风景,经过科学角度和创新思维的绘制,呈现了更好的生活风味儿。希望同学们都能留心观察生活中街道的透视现象和生活场景,更好的感受文化情怀。

2.课后请学生找寻富有特色的街道建筑并拍摄照片,下节课分享。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你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什么,围绕难点你设计了哪些教学过程?

【参考答案】

根据我对题本的分析和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设定的难点是灵活利用线条疏密关系与空间前后关系绘制一幅作品。

为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我设计了示范讲解的教学环节。通过老师以线描的形式,详细地示范弄堂的绘制步骤,帮助学生确定弄堂的视角、视平线和消失点来呈现出弄堂近大远小、近长远短、近宽远窄的透视现象,以实现弄堂的空间前后关系。老师继续通过简洁流畅的线条绘制弄堂的大轮廓,结合透视规律,体现出线条的疏密关系,使画面变得更加生动逼真,帮助学生学以致用,克服绘制过程中的困难。

2.请简述建筑中的平行透视是指什么?

【参考答案】

建筑中的平行透视广泛体现在日常生活场景中,它是形体透视的一种。即客观物象因与人眼的远近距离和空间方位的不同,会在视觉上产生近大远小,近宽远窄或近长远短、近实远虚的透视现象。研究这些变化规律的透视知识,就是形体透视,它是在平面上表现物体的立体空间关系的最基本原理。常见的透视种类有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倾斜透视等。

而平行透视是指客观物象的前面与画面平行,底面与地平面平行,视线上有一个中心消失点的透视现象。因为只有一个消失点,也称之为一点透视。它的基本规律表现在视平线上只有一个消失点,且与画面垂直的平行线都消失于这一点。

在平行透视中,有很多重要的专业知识,如视平线、消失点、心点、视中线等概念。它的存在使画者在创作绘制的作品中,景物显得更加深邃立体,生动逼真。

1 2 3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责任编辑:侯文)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微信公众号
微博二维码
咨询电话(9:00-21:00)

400 6300 999

在线客服在线咨询

投诉建议:400 6300 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