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
关于教育目的的理论有不同观点,在考试中一般以客观题为主。考题形式以观点或古语反选对应理论为主,有时也会考查代表人物匹配理论,因此需要识记典型常见代表人物。在此梳理每种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的观点,以帮助大家更好理解与准确判断。各种理论中,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考查频率最高,需要重点掌握。
(一)社会本位论
1.代表人物:
(1)赫尔巴特: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
(2)柏拉图:一个完美的理想国家,必须由三部分人组成:哲学家、军人和劳动者,而培养这些人并达到理想围的目的,主要通过教育来实施。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和选拔出统治国家的哲学家,也即最高统治者。
(3)孔德:教育要为社会服务,服从社会需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公民。
(4)涂尔干: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状况都得到某些激励与发展,以适应整个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
(5)凯兴斯泰纳:最为极端,具有国家主义倾向,即认为国家利益无条件高于一切。从维护社会稳定出发,强调公民教育。
2.主要观点:社会本位论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的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的发展贡献的指标。
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是满足社会的需要,个人没有价值。一般题干中会出现“社会需要”、“合格公民”等字眼。另外也有古语考查,比如“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些也体现教育的社会价值。因此着重理解。
(二)个人本位论
1.代表人物:
(1)卢梭:主张教育要尊重儿童的本性,顺乎儿童的自然大性,把儿童培养成为“自然人”,而不是培养成社会的“公民”。名言:“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会变坏了。”
(2)帕克:一切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人,即人的身体、思想和灵魂的和谐发展。
(3)洛克:教育目的应该由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需要来决定。
(4)福禄贝尔:教育的目的在于唤醒人的内在的精神本性。
(5)裴斯泰洛齐:教育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使人的各种能力和谐发展。
(6)罗杰斯:教育要培养“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7)马斯洛:教育要培养认为“自我实现”的人、有“完美人性”的人。
2.主要观点:个人本位论,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自我实现。
个人本位论认为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一般题目中会出现个体的“需要”、“兴趣”、“个性”、“本性”、“本能”、“潜能”、“价值”和“自我实现”等字眼。
(三)教育无目的论
1.代表人物:杜威
2.主要观点:“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否定教育一般的、抽象的目的;强调教育过程内在的目的,即每一次教育活动的具体目的。
该理论需要识记其代表人物杜威。另外需要注意,教育无目的说并非主张教育完全无目的,而是教育本身就是目的。
(四)生活本位论
1.代表人物:
(1)杜威:杜威“教育适应生活说”,主张应把教育理解为教育生活,“教育即生活”。学校教育应该利用现有的生活情境作为其主要内容,教儿童适应眼前的生活环境,培养能完全适应眼前社会生活的人;应“每个学校都成为一种雏形的社会生活,以反映大社会生活的各种类型的作业进行活动”。
(2)斯宾塞:斯宾塞“教育准备生活说”,教育目的是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会人们怎样生活,教会他们运用一切能力,做到“对己对人最为有益”。
2.主要观点:生活本位论把教育目的与受教育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需要去区别杜威和斯宾塞的理论差别,斯宾塞更倾向教育为未来生活做准备,而杜威则着眼于教育适应当前生活。
(五)宗教本位论
1.代表人物:
(1)奥古斯丁:古罗马帝国时期天主教思想家。
(2)托马斯·阿奎那:用“自然法则”来论证“君权神圣”说。
2.主要观点:使人在宗教的影响下,以皈依上帝为其生活理想,把人培养成虔信的宗教人士。宗教本位论,题干中会有“灵魂”、“宗教”等字眼。一般考查较少。
(六)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的辩证统一论
主要观点:教育目的中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权衡与选择,要受具体的社会历史文件的制约,是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有所变化与侧重的。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是辩证统一的,教育目的的制定要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自身发展需要两方面出发。
欢迎关注中公张家口教师招聘考试频道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