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尿的形成》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病人看病,医生有时会要求病人做尿常规化验,同学们知道这项检査能反映人体什么系统的健康状况呢?(泌尿系统),追问:泌尿系统中肾脏是最重要的器官!尿液在肾脏中是怎么形成的呢?导入新课:尿的形成。
(二)新课教学
1.肾的微观结构——肾单位的组成
提出问题:肾脏中的什么结构起重要作用?请自学感知,探索交流。
(肾单位是肾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
观察PPT上的肾单位结构图,小组讨论思考如下问题:
①肾单位由哪几个部分组成?有什么特点?
②标出肾单位各部分名称。
学生观察、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在黑板前板画并标注出各部位结构的名称。
2.尿的形成
模拟活动:筛粮食
教师出示一包带杂质的粮食,(有花生米、大豆、绿豆、黑米,也有石子、沙粒。)启发学生:你怎么有效去除杂质呢?(筛子),请两名同学到讲台参与活动,动手将杂质的粮食筛干净。
引导:筛出去的杂质能否直接丢掉呢?(不能,因为杂质中还有一些小粒的粮食。)
教师由此继续引导:应该把漏掉的小粒的粮食从杂质中重新捡回来。那么我们回顾下,刚才“筛粮食”的情境中,都包含了哪些过程?(筛出去和捡回来。)
课件展示尿的形成动画。
引导:“筛出去”的过程发生在肾小球,即将血液中的某些成分筛出去;“捡回来”的过程发生在肾小管,即把筛出去的某些小分子物质重新捡回来。
(三)总结升华,知识拓展
1.课件展示:血液透析示意图。
师强调:人工肾是模拟肾脏滤过作用的原理,依靠体外循环装置净化血液,又称“血液透析”。
2.学以致用:为什么这位病人要做血液透析?
(四)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画概念图总结本节知识点。
作业:课后大家查阅资料关于血液流经肾小球时哪些物质被过滤出去了?原尿流经肾小管又有哪些物质被重吸收回来了呢?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简述尿的形成过程。
【参考答案】
尿的形成主要包括两个连续的生理过程: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1)肾小球的过滤作用:
肾小球的结构类似过滤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余一切水溶性物质(如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都可以过滤到肾小囊的腔内,形成原尿。比较原尿和血浆的化学成分,可以证明原尿中除了没有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其他成分几乎都与血浆相同。
(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如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壁的上皮细胞重吸收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而没有被重吸收的物质如一部分水、无机盐和尿素等则形成了尿液。
综上所述,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浆中的一些成分被过滤到肾小囊腔而成为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球管时。其中一成分由肾小管重新吸收,最终形成了尿液。
2.本节课,你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什么?
【参考答案】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活动中也须起主导、引导作用。所以本课利用直观教学手段,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阅读能力。
①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中有关肾单位的结构图文,明确肾单位的概念及其组成。
②直观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结构示意图,自制模型等直观教具,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启发性。
③合作讨论法:学生在自主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自制模型和完成资料分析。
④类比法:“筛粮食”的过程与尿液形成的过程类比,突破本节课的难点,让学生的学习在活动中变得简单又生动,记忆有趣又深刻。
欢迎关注中公张家口教师资格招聘考试频道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