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长颈鹿的围巾》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活动设计指导】
中班故事活动《长颈鹿的围巾》
一、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故事《长颈鹿的围巾》内容,懂得知恩图报的道理。
2.技能目标: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长颈鹿的围巾》情节,并进行角色表演。
3.情感目标:感受故事中长颈鹿为他人着想的情感,萌发分享意识。
二、活动重难点
1.活动重点:理解故事内容,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
2.活动难点:大胆表达对故事的感受,懂得同伴之间要相互关心、互相帮助。
三、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长颈鹿的围巾》课件1份,故事挂图1份,喜鹊、纺织鸟等头饰,长颈鹿玩偶若干。
2.经验准备:幼儿有过表演故事的经验。
四、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情景导入
教师出示长颈鹿玩偶,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师:今天长颈鹿又来我们班里做客啦,它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什么好听的故事呢?一起来听听吧!
(二)活动展开
1.整体感知故事内容
(1)教师出示《长颈鹿的围巾》课件,根据课件讲述完整故事内容。
指导重点:引导幼儿认真观看故事,体会不同动物得到鸟巢的心情,感受帮助他人的快乐之情。
(2)幼儿倾听故事,了解故事中长颈鹿的围巾是怎么失而复得的。
师:故事中都有什么动物?长颈鹿的新围巾是什么样子的?
教师小结:长颈鹿的围巾是喜鹊、纺织鸟、孔雀等小动物们一起拿羽毛织的。
指导重点:引导幼儿了解伙伴们互相分享的喜悦,逐步感受分享的含义。
2.深入理解,根据图片讲述故事内容
(1)教师引导幼儿结合图片讲述故事。
(2)讲述完毕后教师向幼儿提问。
问题:长颈鹿的围巾去哪儿了?面对小动物们的请求,长颈鹿是怎么做的?小动物们是怎么回报长颈鹿的?做了什么?
教师小结:长颈鹿真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孩子。其它小动物们发现长颈鹿没有围巾后,懂得为长颈鹿着想,用羽毛为长颈鹿织毛衣。同伴之间就应该像它们一样互相帮助、互相关爱。
3.引导幼儿进行角色扮演
(1)教师引导幼儿表演故事。
教师出示头饰,请幼儿自由选择角色,分组表演故事情节。
(2)幼儿分组进行表演。
教师小结:幼儿通过大胆表演,体验到了故事中小动物们的感受。
指导重点:在扮演过程中让幼儿体会故事中小动物之间的情感,从而升华活动主题,引导幼儿懂得知恩图报的道理。
(三)活动结束——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幼儿的表现,愉快地结束本次活动。
师:今天小朋友们表演故事的时候都很用心,声音特别好听,动作也很适当。表演出小喜鹊的活泼、孔雀的温柔等,期待下次大家在语言活动中的表现。
五、活动延伸
延伸至美工区,组织幼儿通过绘画的形式把森林里的小动物们画出来,在主题墙上展示。
【答辩题目解析】
1.《纲要》中语言领域的总目标是什么?
【参考答案】
考官您好,根据《纲要》中的要求,语言领域总目标体现为5点:
(1)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
(2)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
(3)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
(4)喜欢听故事,看图书;
(5)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
以上是我的回答,谢谢考官。
2.请说明本次活动的目标。
【参考答案】
考官您好,我本次的活动目标从三个维度来制定,分别是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
首先,认知目标是理解故事《长颈鹿的围巾》的内容,懂得知恩图报的道理。中班幼儿能够理解短小故事的内容,但是对于故事的深层含义“知恩图报”还不能很好的体会,因此通过故事的讲解能够更好的了解故事的寓意。
其次,技能目标是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长颈鹿的围巾》情节,并进行角色表演。复述和表演的形式能够让幼儿有更加深刻的印象,更好感受故事的情节,因此采用表演的形式丰富幼儿的感知。
最后,我将本次活动的情感目标设定为感受故事中长颈鹿为他人着想的情感,萌发分享意识。情感的体验要比单纯的知识灌输更有利于幼儿的成长,因此在活动中也要注重培养幼儿的感受能力,逐步发展幼儿的分享意识。
以上是我设计的本次活动的目标,谢谢考官。
欢迎关注中公张家口教师资格招聘考试频道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