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拿来主义》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新闻导入
1.出示电视剧《琅琊榜》引进到韩国和《来自星星的你》引入我国的新闻。
2.提问学生:“你们对这种文化引进和输出有什么看法?”
过渡语:“那我们来看看鲁迅先生对文化的输入和输出又是怎么看的?一起进入今天课文。”【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学生通读全文,然后教师播放课文录音。教师强调要读出讽刺的语气。
2.请学生思考并与同桌讨论这几段文字主要在论证什么观点。
3.学生会回答出:主要论证什么是真正的拿来主义。
过渡语:“那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去论证他的观点的?”
(三)深入研读
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去找出作者所使用的论证方法。
1.教师带领学生分析第一段中比喻论证方法的使用。
明确:比喻论证,把文化遗产比作大宅子。把对文化遗产的三种态度分别比作“孱头”“昏蛋”和“废物”,而这三种对待大宅子的人又分别对应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态度:孱头——懦弱无能,不敢面对。昏蛋——不分好坏,全盘否定。废物——不分好坏,全盘接受。
2.学生自主分析第二段中的比喻论证。
明确:鱼翅——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鸦片——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并存的东西,烟具——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姨太太——纯粹的糟粕。对应的四种态度:吸收(使用),批判地吸收,作为史料存放,坚决抛弃。【板书:孱头 懦弱无能;鱼翅 精华;鸦片 糟粕;烟具 旧形式;姨太太 纯粹的糟粕】
3.比喻论证有什么作用?
明确:比喻可使语言生动;描摹可使语言形象;反语可使语言辛辣;夸张可使事物在变形中现出真相。这几者结合起来,更能使作者的感情和态度融入语言,从而使语言生动形象,辛辣有力而又意味深长。所有这些都加强了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的讽刺与奚落。化抽象为形象。显示讽刺的魅力。
4.再读课文,带着辛辣讽刺的语气。
5.让学生阅读最后一段。提问学生:“拿来”者应具备怎样的素质?
明确: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6.提出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和发言。“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应该是怎样的态度,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拿来主义?”
明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板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7.学生再次读全文,注意读出讽刺意味。
(四)拓展延伸
1.谈谈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的关系。
明确: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可播放相关文化引进与输出的资料。
(五)作业小结
小结:鲁迅的文章往往具有深刻的含义,需要我们细细体味,慢慢咀嚼。
作业:找出鲁迅其他的文章读一读。用比喻论证去写一篇议论文论证你的观点。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本篇课文理解起来有些难度,请问在讲解时要注意什么?
【参考答案】
①对于核心价值的突破。我将《拿来主义》的核心价值定位在“语言的形象化表达与深层意味”上,对于“形象化表达”,采用“形象—还原—比较法”进行突破,也就是让学生找到运用比喻论证的句子后,将它们还原成一般的抽象的说法,再与原来的形象化的说法来比较,当然,这不是我的首创,我是从郑桂华老师教《呐喊自序》中得到启发,“拿来”而已。对于“深层意味”的把握,主要采用示范赏析、自主赏析和质疑解疑三个方法来完成。以“语言”为核心而又不停留于“语言”上,从“为文”探讨“为人”,提倡“语言是胸怀与智慧的表现”!
②强调生活性。我设计了三道拓展延伸题:思考——阅读——辩论三部曲,从文本延伸到生活与社会、延伸到书籍与网络、延伸到个人能力与素养的发展,目的都是为语文学习引进活水,让学习与生活接轨,让“课本只是例子”。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2.这篇杂文在写法上主要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本文以小见大,就近取譬,用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作比喻来阐明一个抽象的深刻的道理。对于批判继承这样的重大问题,如果摆开阵势铺开来谈,在千把字的杂文中几乎是不可能谈好的。作者通过比喻来谈,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使读者一读就懂,为之折服。
在文中为我们提到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拿来主义,介绍了闭关主义的危害,如被人侵略,用武器打开国门,分析了送去主义的荒谬,最后提出,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拿来主义。
在本文中,不仅整个比喻(“大宅子”)是贴切的,而且每一局部的比喻也是贴切的。用“孱头”“昏蛋”“废物”来批判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度;用“鱼翅”“鸦片”“烟灯和烟枪”及“姨太太”来比喻文化遗产中的三种组成成分;用“占有”“挑选”“创新”来说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三个步骤,都十分贴切,丝丝入扣。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欢迎关注中公张家口教师资格招聘考试频道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