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为方便考生备考,张家口人事考试网发布医学基础知识备考:发热的分型及临床意义。更多资讯和备考动态可进群交流【医疗考试群 271356225】
当机体因致热原作用,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产热过多散热过少,使体温超出正常范围,则称为发热。我们总结发热的分型及临床意义。
(一)发热的临床分度,正常成人腋下温度波动于36℃~37℃之间。按发热的高低可分为:①低热:37.5℃~38.5℃;②中等度热:38.1℃~39℃;③高热:39.1℃~41℃;④超高热:41℃以上。
(二)发热过程:发热过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
1.体温上升期:各种原因导致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使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体温上升。临床表现为皮肤苍白、干燥、无汗,畏寒或寒战。
体温上升有两种方式:
①骤升型:体温在几小时内达到39℃~40℃或以上,常伴有寒战,小儿易伴有惊厥。常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疟疾、败血症、急性肾盂肾炎、输液反应或某些药物反应等。
②缓升型:体温缓慢上升,数日内才达高峰,多不伴寒战。见于伤寒、结核病等。
2.高热持续期:体温处于高峰,已达体温调定点水平,散热开始增强,产热并未降低,所以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保持相对平衡。临床表现为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及心率增快,出汗等。此期可持续数小时(如疟疾)、数日(如肺炎、流感)或数周(如伤寒)。
3.体温下降期:由于机体的防御作用及适当治疗,致热原的作用逐渐减弱或消除,体温调定点逐渐降至正常水平,产热减少,散热增多,体温开始下降。此期表现为皮肤潮湿多汗,有时因大量出汗,体液丢失过多,可出现血压下降,甚至休克,尤其年老降体弱者较易发生。
体温下降的方式有两种:
①骤降:体温于数小时内迅速下降至正常,常伴有大汗。见于疟疾、肺炎球菌性肺炎、急性肾盂肾炎等。
②缓降:体温于数日内逐渐降至正常,如伤寒、风湿热等。
(三)热型
将患者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再连接各体温数值点形成体温前曲线,该体温曲线称为热型。热型对发热病因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很有意义。临床常见的热型有以下几种:
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达数日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常见于肺炎球菌肺炎、伤寒及斑疹伤寒高热期。
2.驰张热:体温持续在39℃以上,但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体温差别在2℃以上,但均高于正常体温。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3.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间歇期)交替出现。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4.回归热:体温骤然升至高峰,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并规律性交替一次。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等。
5.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或以上,数天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见于布氏杆菌病。
6.不规则热:发热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等。
根据不同的热型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但受很多因素影响,热型可以变得不典型,如由于使用抗生素,及时控制了感染,或由于解热镇痛药与糖皮质激素的应用,使热型不典型。此外,热型也与个体反应性有关,年龄、营养状态均可影响热型。如老年人休克型肺炎可仅有低热或不发热。
以上是总结的发热的分型及临床意义,更多医学基础知识重点,请关注张家口人事考试网。
[点击关注]
欢迎关注中公张家口医疗卫生招聘考试频道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