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感受作品的“入侵—苦难—觉醒—抗争—胜利、欢庆”五个音乐主题和情绪转换,体会作品交响诗的体裁,建立不怕困难、热爱祖国的情感。(审美感知、文化理解)
2.在分段聆听中,感受作品的“入侵—苦难—觉醒—抗争—胜利、欢庆”五个音乐主题和情绪转换;从乐器、动机、主题等方面分析作品,提升音乐分析能力。(审核感知、文化理解)
3.了解交响诗体裁,掌握《百年沧桑》的创作背景;从乐器、情绪、动机、主题等方面分析作品,感受作品的“入侵—苦难—觉醒—抗争—胜利、欢庆”五个音乐结构和情绪转换,并能哼唱主题旋律。(审核感知、文化理解、艺术表现)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从乐器、情绪、动机、主题等方面分析作品,感受作品的“入侵—苦难—觉醒—抗争—胜利、欢庆”五个音乐结构和情绪转换。
【难点】
感受作品的“入侵—苦难—觉醒—抗争—胜利、欢庆”五个音乐结构和情绪转换。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使用多媒体播放1997年香港回归的视频片段,并提问:视频中呈现的是哪段历史?
学生自由回答。(香港回归)
教师总结:视频中呈现的是1997年香港回归的历史。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回复行使主权,在经历了百年风云之后,香港终又回到了中华母亲的怀抱。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作品《百年沧桑》即是为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而创作的。
顺势引入课题《百年沧桑》。
(二)初步感知
1.介绍体裁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谱例,并提问:作品的体裁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交响诗)
教师总结:作品的体裁是交响诗。交响诗是由管弦乐队演奏的单乐章交响曲,最早由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创立,交响诗的音乐结构形式并不固定,基本以奏鸣曲式结构为主,并在此基础上自由发展。内容往往根据文学、绘画、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等为主。交响诗强调音乐的矛盾冲突,戏剧性与抒情性是其主要的表现内涵。
2.介绍作曲家在总谱首页的“题记”
教师介绍:“帝国主义的炮舰轰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屈辱和苦难,由此激发了人民的觉醒。一代又一代人,前仆后继,坚持抗争,走过了一条从斗争到最后胜利的漫长道路……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永存!”,这段文字,为我们听赏和理解这部作品提供了线索和依据。
3.划分段落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谱例,并提问:作品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学生自由回答。(五个部分)
教师总结:作品可以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入侵—苦难—觉醒—抗争—胜利、欢庆”。
欢迎关注中公张家口教师招聘考试频道
1 2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