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新课改的教学观。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题目中李老师并没有直接评价优劣,而是请学生到黑板上板书过程,体现的是李老师“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的教学观,因此本题选的是B。A、D不符合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C项不符合题意。
2.【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素质教育观。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题干中该教师按照成绩名次排座位的做法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因此排除A、B两项。首先按成绩排名是不正确的,违背了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理念;其次按成绩排座位违背了教育公正,故本题答案为C。选项D不符题意。
3.【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学习方式上的转变。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即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或不情愿地学习。学习的“自主性”具体表现为“自立”“自为”“自律”三个特性,这三个特性构成了“自主学习”的三大支柱及所显示出的基本特征。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探究学习是在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具有主动性、问题性、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观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故答案选择B。
选项A,接受学习是教师引导学生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也是课堂学习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
选项C,创新学习是要求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拘泥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学习的实践和对未来的设想,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别出心裁,得出新思路、提出新问题、新设计、新途径、新方法的学习活动。
选项D,泛在学习是以普适计算为技术基础的,实现人们的学习生活化和终身学习。
A、C、D三项说法与题意不符,故选B。
4.【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程的文本形式。
A选项,教学大纲指的是学校每门学科的教学纲要。其中包括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讲授和实习、实验、作业的时数分配等。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形式规定一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文件。包括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等。有的教学大纲还包括参考书目、教学仪器、直观教具等方面的提示。列入教学大纲的教材的广度和深度,一般应是学生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
B选项,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也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所以B选项符合题意。
C选项,课程目标是根据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结合本门课程的特点,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三个方面,具体阐述本门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学段目标(或课程具体目标)。
D选项,教育法规是调整教育活动和教育行政活动中发生的各种法律关系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主要指有关教育的专门法律、法令、条例、规则、章程等,也包含其他法规中调整有关教育的各种法律关系的规范性条文。
5.【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特征。
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我国义务教育的课程计划应当具备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的特征。
强制性又叫义务性。让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是学校、家长和社会的义务。谁违反这个义务,谁就要受到法律的规范。义务教育的国家强制性,是义务教育最本质的特征。它指义务教育依照法律的规定,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推行和实施。义务教育不仅是受教育者的权利,而且是国家应尽的义务。
普遍性是指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除全部或者大部分的就学费用。这是世界各国实施义务教育的一个共同特点。
基础性是指根据法律规定,所有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完成规定年限的教育,并接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态度等方面的教育。这不仅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且是现代社会对每一个公民素质的最基本要求。
故选项D正确。
6.【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课改的教育评价。
关于新课程改革的评价理念,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有明确的表述:“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的发展。”“建立和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A选项,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符合新课改强调的发展性评价。
B选项,根本目的并不是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而是一种转变,更强调发展。
C选项,新课改的教育评价并不强调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而是说要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D选项,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不属于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评价,注重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故选项A正确。
7.【答案】ABCDE。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校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的过程,其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一个成功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其主体必然是多元的,它不仅包括本校校长及广大教师,还应包括校外专家及有关家长、社区人员等。如果没有校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参与和指导,校本课程开发的品质将会受到影响;没有家长、社区人员的广泛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将会受到限制。而有了校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参与和指导,校本课程开发就会少走弯路,科学而规范地进行;有了家长、社区人员的广泛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将得到强有力的支持,有利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专家、校长、教师、家长、社区人员都可以参与到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故本题答案为ABCDE。
8.【答案】×。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观。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社区型开放教师。
传统的教师观念认为教师是蜡烛、园丁、一桶水的角色。这种说法在现代教育理论观念下有失偏颇。
首先,“蜡烛”角色,体现了教师的奉献精神,蜡烛的光是十分有限的,只能照亮学生的一部分;有时甚至限制学生的发展,因为它的光太微弱。因此教师不必把自己的作用估计得那么高,不必一味顺从社会期望,将其作为巨大的包袱背在背上,不必像蜡烛那样牺牲得那么悲壮,把自己全部燃烧尽了。
其次,“园丁”角色,一方面没有充分肯定教师的形成性作用,另一方面也没有意识到教师的作用其实是十分有限的。
最后,“一桶水”角色,从教育理念上看,“桶论”强调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知识传授过程是“灌输式”的,而且这种灌输是从上往下“倒”的姿势。“桶论”反映的是一种应试教育模式,学生被看成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桶论”对教师知识能力的要求主要是一种量上的储备,没有强调教师知识储备的质量,而且没有考虑到教师教学方法的要求。
根据以上观点,“蜡烛”角色、“园丁”角色、“一桶水”角色并不适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师理念。故本题说法错误。
9.【答案】√。中公教育解析:此题考查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新课改提出要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题干中“加强课程内容与生活科技联系”“关注学生经验”均符合新课程改革具体目标的要求。故题干说法正确。
10.【答案】×。中公教育解析:此题考查教育创新的关键。创造性教育是指在创造性学校中由创造性的教师通过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方法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素质的过程。人人都有创造性,创造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创造性教育问题的关键是要改变教育观念。只增加学校数量不是教育创新的关键。故本题说法错误。
欢迎关注中公张家口教师招聘考试频道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