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教师资格 > 考试题库 >

2020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及答案【1月10日下午】

2021-01-15 17:55:10| 来源:张家口中公教育

初中信息技术《信息与信息社会》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询问学生“平常使用计算机做什么?”学生一般会用来上网查资料,收发聊天信息或玩游戏等,教师总结计算机主要作用就是获取和处理一些信息,那什么是信息呢?电脑又是如何处理信息的?借此导入课题《信息与信息社会》。

(二)新课讲授

1.信息

教师通过媒体播放两军交战的视频,提问学生:“两军交战时为何还要击鼓鸣锣?”【击鼓是进攻,鸣锣是撤退】教师可评价学生观察仔细、回答准确,接着教师进行总结,这便是“一鼓作气”“鸣锣收兵”的意思,它将进攻与撤退的信息寄托在锣鼓的声音中,锣鼓声传递出来的意义便是“信息”,不仅是声音,通常还会把数据、文字、图片、影像等载体中所传达的意义叫做“信息”。学生理解后,教师提问:“报纸是不是信息?”【不是,它只是承载信息的,报纸上的内容才是信息】教师可评价学生学习得很认真。

2.信息的获取与处理

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说说生活中的信息。【电视里的天气预报传递天气信息;上课的铃声传达上课的信息;教务处的通知传达考试的信息】教师可评价学生集思广益。教师总结,我们可以通过眼看、耳听和其他感官来获取信息,这就是常说的“耳闻目睹”。教师继续讲解,仅靠直接的感官接受,会有很大的局限,比如、细胞、需借助显微镜才能进行观察。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我们还会借助哪些手段来弥补感官的不足来获取信息?【利用望远镜,可观察人眼观察不到的距离;使用视频、电话可以实现千里之外的交流、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使用使世界变成了“地球村”】教师可评价学生日常积累丰富。教师总结,在生活中通过感官和其它技术的补充,我们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

接着引导学生思考,是否所有信息都是我们需要的,学生能够说出不是,然后教师提出“信息处理”的概念。【对信息的加工处理称之为信息处理】然后让学生通过课本,找出信息处理的操作。【对信息进行分类、检索、筛选、存储、发布等操作】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自行阅读天气预报例子的教材部分,并思考,可否只用人工对信息进行处理。【预报天气要收集大量的信息,然后进行处理,如果都采用人工处理需要很长的时间那“预报”就成“后报”了】教师总结,通过计算机处理信息给我们生活方方面面都带来了便捷。

3.信息社会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信息社会的介绍视频,引导学生观看时认真思考:“什么是信息社会?”【信息社会是信息得到广泛利用和充分共享的社会】教师可评价学生观看的认真。然后教师讲解计算机作为信息处理的强有力的工具,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进入了空前的发展趋势,在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后教师让学生说说信息社会中计算机给我们带来便捷的例子,学生能说出多媒体教室的使用方便了学习、电话的使用方便了沟通、医疗系统的使用方便了就医等等。

(三)巩固提高

在学生掌握本节课内容之后,开展一个小比赛。将学生分为6人一小组,老师提出U盘、CCTV播出的新闻、电视机、一段天气预报等,学生以抢答的形式回答这些是不是信息,看看哪一小组回答的最准确最多。对表现优秀的小组给予表扬。

(四)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提问学生“今天学习了哪些知识,有何收获?”请学生进行汇报。

作业:观察生活或查找资料了解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使用。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及解析】

1.简述信息的特征。

【参考答案】

(1)普遍性:信息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

(2)载体依附性:信息必须依附在一定的载体上存在。载体就是承载信息的事物;

(3)共享性:信息本身可传递,具有扩散性,它可以被多个信息接收者接收并且多次使用;

(4)传递性:信息可借助一定的载体进行传递,使人们感知并接受;

(5)价值性:信息本身是有价值的,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

(6)时效性:信息具有生命周期,其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7)真伪性:信息有真伪之分,而衡量信息准确与否的标准是信息客观反映现实世界事物的程度。

2.简述信息获取的主要途径。

【参考答案】

信息获取的途径众多可以通过直接的方式也可以通过间接的方式获取,而我认为其中主要的途径包括:

(1)直接获取信息:例如,实践活动,包括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实践和参与各种科学实验等;或参观活动,包括观察自然界和社会的各种现象。

(2)间接获取信息:例如,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查阅书刊资利、广播电视、影视资料、电子读物或浏览网页等获取的信息。

1 2 3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责任编辑:侯文)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微信公众号
微博二维码
咨询电话(9:00-21:00)

400 6300 999

在线客服在线咨询

投诉建议:400 6300 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