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声声慢》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在多媒体上播放歌曲《一剪梅》,并引导学生思考:听完歌曲后有怎样的感受?
明确:凄凉悲伤、愁绪万千。
这首歌仿佛把我们带回到了千年前北宋年间那个秋天,凉意微微,鸿雁南飞,花飘水流,西楼月满,愁绪悄然生起。愁有千万种,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品味《声声慢》里的愁绪。【板书:声声慢】
(二)整体感知
1.多媒体出示背景资料。
明确:李清照由亡国到丧夫,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所作,那个时候她独自一人在异乡漂泊,流离失所,于是就更加怀念往昔的生活;而回忆本身就会增加人对现实的苦楚感受,这样,回忆和现实的悲伤重叠了,就变成了这首词的独特韵味。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体会诗歌朗读节奏。
3.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章大意。
明确: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秋天总是忽然变暖,又转寒冷,最难保养休息。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傍晚的寒风紧吹?一行大雁从头顶上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当年为我传递书信的旧日相识。
园中菊花堆积满地,都已经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孤独地守着窗前,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那雨声还是点点滴滴。这般光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
(三)深入研读
1.朗读诗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并思考:词人在寻觅什么?结果呢?
明确:寻觅的是往昔快乐生活(如梦令),结果是“凄凄惨惨戚戚”。
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能否替换成“寻觅,冷清,凄惨”?读的时候该注意什么?
明确:不可替换,叠字使情感更浓厚,感情逐层深入。动作——身体——心理,虽无愁字,但却字字含愁,声声是愁,形成如泣如诉的音律美。读的时候要语速缓慢,轻音,二字一顿,字字泣血。
3.词的开头由外而内,写出了作者郁积于心的愁,当作者把满怀忧愁的目光投注于世界时,整个世界都染上了忧愁。她通过哪些意象来描写她的愁呢?
明确:(1)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愁浓所以酒淡、秋风渲染愁情。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雁意离愁,秋雁南来,写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板书:淡酒、秋风、过雁】
(2)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情景交融,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梧桐是愁丝的象征,点点滴滴,敲打作者心上,愁不能自抑。【板书:黄花、梧桐、细雨】
4.作者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愁绪?
明确:作者触景生情,用这些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不仅把自己愁形象化、具体化,而且从不同角度写出愁的特点,营造凄美的意境!此时,不仅是整个内心世界,仿佛整个时空都弥漫着作者无法排遣的愁情!【板书:触景生情——愁】
(四)拓展延伸
多媒体出示李清照的《一剪梅》,进行比较阅读。
明确:李清照新婚不久,丈夫远游,独上兰舟,触景生情,写下此词。此愁与《声声慢》不同,更多是离别和思念的愁苦。《声声慢》则更多的是家国之愁,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于是写下了这首《声声慢》。
(五)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一代文豪郭沫若这样评价李清照——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最后,让我们齐声背诵《声声慢》。
布置作业:试着将你们头脑中的《声声慢》写成散文的形式,要求符合作者的情感,字数不限。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你能说说其他写“愁”的名篇吗?
【参考答案】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抒发愁情似乎是永恒的主题。一个简简单单的愁,一到古人笔下,就变得仪态万方,熠熠生辉,我国古代就涌现了无数写愁的名篇。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诗人极尽夸张之能事,这哪里还是常人之愁,分明是愁之瀑布,从诗人头颅的危崖上飞泻而下,还携带着心灵的喧响。
“问君能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诗人从昔日赫赫帝王到沦为阶下囚,从昔日叱人千里到处处仰人鼻息,从昔日通宵歌舞到整夜孤苦寂寞,他的愁自然会如大江春水,汩汩不绝,奔腾不息。
“莫将愁绪比飞花,花有数,愁无数。”(朱敦儒《一落索》)漫山遍野的飞花衬托出“无数”之愁,无尽的愁思立刻化为可见可感的形象。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诗人把满地的青草、满城的柳絮比作心中的闲愁,真是无限愁情充斥天地之间。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2.你怎么指导学生体会词中第一句中叠词的效果?
【参考答案】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和韵律美。而且,借以表达词人对于晚年孀居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词人李清照一生在寻寻觅觅,只落得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吟咏此句,不禁使人感同身受。
在指导学生体会这一句叠词的效果的时候,重点让学生明白这句话的意思,进而理解叠词的妙用。首先,提问学生:作者寻觅什么?找到了吗?结果呢?这个问题引导学生知晓句意。其次,提问学生,如果将句子改写成寻觅、冷清、凄惨可以吗?通过这样的问题探讨,让学生自然品悟出叠词的妙用。最后,进行总结,叠词的妙用即渲染情境,抒发情感,使人感同身受。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