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教师资格 > 考试题库 >

2020下半年河北教师资格笔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参考答案及解析

2020-10-31 18:49:36| 来源:张家口中公教育

2020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参考答案及解析

【来源于网络】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C。有教无类。

2.【答案】C。均衡性。

3.【答案】B。全民性。

4.【答案】B。宪法教育。

5.【答案】D。习近平

6.【答案】B。价值中立

7.【答案】C。防止重力性休克

8.【答案】A。较高水平

9.【答案】B。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10.【答案】C。学生是否理解学习材料

11.【答案】D。罗森塔尔效应

12.【答案】C。思维的流畅性

13.【答案】D。隐性课程

14.【答案】C。泰勒

15.【答案】D。能感态度与价值观。

16.【答案】A。直观性

17.【答案】D。质性评价

18.【答案】D。复式教学

19.【答案】A。设疑导入

20.【答案】B。难度适宜

二、简答题10月31日19:00-21:00>>>教师资格考试试题解析

21.【参考答案】

皮亚杰提出了认知发展理论,并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等四个阶段。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启示包括:

(1)充分认识儿童不是“小大人”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本前提从思维方面讲,儿童对问题的解决,最初是依赖先天图式,到感知运动阶段末期,出现动作思维的萌芽;从言语方面来说,儿童在感知运动阶段的末期,才出现了言语的萌芽。儿童只有发展到形式运算阶段,才逐渐像成人一样去使用语言。

(2)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儿童智力发展不仅是渐进的,而且是遵循一定顺序,每个阶段之间是不可逾越的、不可颠倒的,前一阶段总是后一阶段发展的条件。因此,教育必须遵循这一规律。

22.【参考答案】

学优生,又叫“优秀生”或“先进生”,是指那些品学兼优,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较全面发展的学生。他们一般有如下心理特点:自尊好强,充满自信;强烈的荣誉感;较强的超群愿望与竞争意识。

要做好学优生的教育工作,班主任应注意如下几点:

(1)严格要求,防止自满;

(2)不断激励,弥补挫折;

(3)消除嫉妒,公平竞争;

(4)发挥优势,全班进步。

23.【参考答案】

教育观察法是指研究者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研究方法。

教育观察法的步骤包括:

(1)界定研究问题,明确观察目的和意义;

(2)编制观察提纲,进入研究情境;

(3)实施观察,收集记录资料;

(4)分析资料,得出研究结论。

三、材料分析题

24.【参考答案】

(1)材料中小学校长的观点符合“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值得我们提倡和学习。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材料中提到“未开的花苞总会开放”,体现校长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此需要教师要接受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引导学生。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有自身丰富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材料中提到“有的学生是适时盛开的花朵,有的是还未开放的花苞”,表达了学生和学生之间是有差异性的,作为教师要正视学生的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蚕蛹因材施教的方法,让每一朵花都绽放。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责权的主体。材料中提到,我们要用静待花开的心态去对待孩子,接受他,尊重他,帮助他,促进他,体现出校长提倡不把自己的个人意志强加于学生的思想上,客观的看待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把学生当做独立的个人来看待,因势利导的去施加教育,以学生为主体,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综上,校长的观点符合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值得我们学习,并在日常教育中实践。

(2)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把学生看成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教师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

其次,真正做到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思维和能力。

再次,真正做到由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学生是完整的人,有自己的情绪、情感,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情感。在实际教学中,需要真正关注学生的情绪,静待学生花开。

最后,真正做到由关注结果的同时更重过程。教学的本质在于引导,要让学生在经历中获得发展,而不是一味注重既成的结果。

综上,真正做到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是独一无二的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关注到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

25.【参考答案】

(1)批改作业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检查教学效果,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主要手段。及时批改作业有助于教师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李老师评价作业的方式遵循了新课程理念下的评价观,值得我们学习。

①新课程理念下的评价观主张在评价功能上,要由侧重甄别和选拔转向侧重发展。材料中李老师批改作文并未只关注作文的分数,更关注小勇的发展,根据小勇的特点能明确指出问题,给其提供改进的空间。

②新课程理念下的评价观主张在评价对象上,要从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逐步转向关注对过程的评价。材料中李老师没有对小勇字数不足、字迹潦草的作文全盘否定,而是能够关注学生在卷面中的优势与不足,再给出客观评价帮助学生提升。

③新课程理念下的评价观在评价结果上,不仅要关注评价结果的准确、公正,更要强调评价结果的反馈以及被评价者对评价结果的认同和对原有状态的改进。材料中李老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有针对性并对学生改进后的作文也能及时给予认可。

④新课程理念下的评价观在评价方法上,要强调评价方式多样化,尤其注重把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结合起来,以质性评价统整量化评价。材料中,李老师在评价过程中对分数的影响以及分数的来源做了细致的分析,最后并结合评语给出定论,体现了将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结合。

⑤批改作业时应注意作业中错误的性质,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记录下来,以备对学生进行讲评,并有针对性地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材料中,李老师能够分析小勇低分的原因,根据其特点改进其不足,一方面提高了小勇的成绩,另一方面关注了自身教学的提升。

综上,李老师在评价作文的过程中,符合评价观的要求,是值得学习的。

(2)①评价内容要综合化。教师对作业评价要注重内容的综合化,不仅是停留在结果,还要注重学生的发展性。

②运用作业评价要重视评价的诊断性功能。教师要注重评价过程和结果的整体性。

③评语要注重内涵,能够给予学生指导和发展。评语不能太单一,要能够真诚的指出优缺点,并且能够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指导,这样促使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并得以改正。

④课外作业评价的方式要发展与创新,比如提示的符号和评语要进行创新;面对面批作业;聆听学生每周或是每月的汇报,教师能够给予建设性建议,学生汇报不需要担心教师的批评。

⑤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可以进行教师评价,也可以加入学生自评、他评等方式,能够让学生认识到自身问题,并且自我纠正。

四、教学设计

26.【参考答案】

(1)

①知识与能力:会认“葫”“芦”“藤”“哇”等生字,会写“棵”“谢”等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主要内容。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问答、圈点勾画等方式,体会种葫芦人的心理,分析葫芦枯萎的原因。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遇事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2)

(二)我会认

1.学生根据拼音自读故事,圈出没见过的生字。

教师总结学生圈出的生字:盯、想、怪。

2.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字,同桌合作思考:这些字有哪些共性?

教师明确:部首都是人体的部分。

3.教师提问:那你们先看看,觉得这些字与什么含义相关?独立思考。

教师明确:“盯”与眼睛相关,“想”与心相关。

4.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认读“丁”“相”,再加上部首认读,重点强调“丁——盯”读音不变,“相——想”声调变化。

5.教师请学生观察“心”“忄”有何相似处,学生同桌合作。

教师将字卡转换方向,并总结“忄”是把“心”竖起来,因此叫“竖心旁”。

6.请学生说说“怪”与什么相关?

教师总结:“怪”是一种内心的感受,读“guaì”

7.教师领读,点读,请学生跟读。

(三)我会写

1.教师在田字格里写出“盯”“想”“怪”,请学生观察这些字由几部分组成,各部分占多大空间。

教师明确:“盯”“怪”左边都是各占田字格的一半,右边差不多是两个左边那么大;“想”上边和下边一样大。

2.教师写出每个字的笔顺,请学生书空。

3.学生在练习本上练习写,教师巡视点拨。

(四)我会用

请学生以语文兴趣小组为单位,各自给此三个生字组词,并且用自己组的词造句,看哪个小组用得词多且句子通顺正确。得分最高的小组可得小红花。

(3)

小练笔:第二年春天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展开想象,给本篇寓言写一个续集吧!

春天来了,那个种葫芦的人又种了一棵葫芦,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忽然有一天,他发现叶子上又爬满了蚜虫,吸取了去年的教训,于是赶紧拿来一瓶杀虫剂喷向了带虫子的叶子。过了几天,蚜虫消失了,葫芦也结果了。它们越长越大,变成白白胖胖的葫芦了!

27.【参考答案】

(1)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特点:①众数是一组数据中的原数据,它是真实存在的;

②众数反映了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用来代表一组数据的“多数水平”;

③众数与数据出现的次数有关,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的频率的考察,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不受极端值的影响;

④众数代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不具有唯一性,可以是一个、多个或没有;

⑤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也比较差,因为它只利用了部分数据.在一组数据中,如果个别数据有很大的变动,且某个数据出现的次数最多,此时用该数据(即众数)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就比较适合。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众数的概念,能正确求出一组数据的众数。

过程与方法:通过求解众数,并利用众数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的过程,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数学和生活之间的联系,提升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乐趣。

(3)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多媒体出示五(2)班20名同学候选队员的身高情况(单位:m),提问:你认为如何能描述该组同学身高的“集中趋势”?

1.32 1.33 1.44 1.45 1.46 1.46 1.47 1.47 1.48 1.48

1.49 1.50 1.51 1.52 1.52 1.52 1.52 1.52 1.52 1.52

预设1:平均数为1.475米,但这组20名同学中,身高高于1.475米的有12,低于1.475米的有8人,,数据“1.475”不能很好的反映改组同学捐款的“集中趋势”;

预设2:该组同学中身高都在1.485左右。

追问:对一组数据情况的描述除了平均数,还有没有其他的量?引入课题。

设计意图:这个情景的创设,不但揭示了课题,为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还将数学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 2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责任编辑:侯文)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微信公众号
微博二维码
咨询电话(9:00-21:00)

400 6300 999

在线客服在线咨询

投诉建议:400 6300 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