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是对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移产生的知觉。运动知觉包括对物体真正运动的知觉和似动。物体位移的速度太快或太慢人们都不能知觉到运动。但是,有时物体在空间中并没有发生位移,却被知觉为运动,这种现象叫做似动现象,又叫动景现象。电影就是依据似动现象的原理制作出来的,霓虹灯给人造成的动感,路牌广告制作中画面的变化也都是应用似动知觉的原理。
似动的主要形式有:
1.动景运动
当两个刺激(如光点、直线、图形等)按一定的空间间隔和时距相继呈现时,我们就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这就是动景运动。
2.诱导运动
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叫诱导运动。
3.自主运动
在暗室里,如果点燃一支熏香或烟头,并注视着这个光点,你会看到这个光点似乎在运动,这就是自主运动现象。
4.运动后效
在注视向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这就是运动后效。
(二)感知规律
1.强度律
强度律是指在制作和使用教具时,刺激量不应太强或太弱,应考虑各种刺激的感觉阈限。如果刺激太强,易给学生形成“超限刺激”,使他们在心理上、生理上都难以接受,从而影响教学效果;若刺激量太弱,学生们根本知觉不到,同样也不会有效果。所以,教室的环境以及教师的着装,都应遵守这个强度律。教室外的环境不应有超过60分贝的噪音,教室内的布置也不应有对比太强的色彩图案,教师的着装不能新奇古怪,否则都会削弱教学效果。
2.对比律
对比律是指被感知的事物与它的背景条件应有明显的差别,形成突出的对比感,这样容易使学生迅速感知到对象。所以,在教学中凡是要学生重点感知的内容,通过加强对象和背景的强弱对比、动静对比、明暗对比和大小对比等方法都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组合律
组合律是指被感知的事物在空间和时间上接近,有联系或连续性,易构成一个整体而被清晰地感知到。比如,教师讲课时从内容的连续上进行总结概括,进行合理的组合,在图示方面要注意图形分布的合理性,语音语调的抑扬顿挫变化等,都可以使学生获得整体性的信息,易于接受,取得良好的讲课效果。如果内容上散乱、不易总结概括,不做合理组织的杂乱图示,语音语调没有变化,速度过于缓慢等,就会形成时间上的断阻、不连续。这些做法都有悖于知觉的整体性,有悖于组合律,从而易使知觉效果差,教学效果也差。板书的安排,如缺乏条理、字迹不清楚,距离凌乱等,也违背了组合律。所以,重要内容需要在板书上加以组合,在语声语调上进行组合。采用这种双组合的做法,可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4.协同律
协同律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多种感官共同活动,多种知觉系统发挥作用,以提高感知效果。多种感官参加活动是获取大量感性材料的必要前提,而大量的感性材料必须建立理性认识的基础上: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若加入实验课,由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就可以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做到眼看、鼻嗅、手摸、嘴尝,用多种感官参加,教学效果也会较单一感官活动的效果好。再如学外语,也要求口到、耳到、跟到、手到、脑子到,才能提高成绩。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参与的感官越多,收集的信息就越多,可以做到融会贯通,所学知识就更牢靠、真实。有人曾作过统计:只用听觉去听别人讲课只能记住15%, 单用视觉去看别人写的文字材料,只能记住25%,如果既看又听则可记住65%。
【习题精练】
1.坐在未开动的火车上,由于旁边火车的开动,会感到自己乘坐的火车正在移动。这种现象是( )
A.动景运动 B.诱导运动 C.自主运动 D.运动后效
【参考答案】B。解析:未开动的火车由于旁边火车的开动而产生了运动的错觉,属于诱导运动。
2.电影电视的原理最有可能是( )
A.运动知觉 B.动景知觉 C.诱发运动 D.自主运动
【参考答案】B。解析:动景运动(最佳运动或中运动):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空间和时间相继呈现时,会看见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运动。例如电影电视等。
3.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现象,叫( )
A.运动知觉 B.动景知觉 C.诱发运动 D.自主运动
【参考答案】C。解析: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叫诱发运动。如,浮云的运动,让人们看到月亮动,而云是静止的。
4.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声音要求要洪亮,所依据的感知规律是( )。
A.强度律 B.差异律 C.活动律 D.组合律
【参考答案】B。解析:教师在书写板书时,要求尽量用白色粉笔,主要突出与黑板颜色的差异,方便学生识别,因此所依据的感知规律是差异律。
欢迎关注中公张家口教师招聘考试频道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