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设置情境教学,利用多媒体播放关于蒙古族的图片,提问学生图片上是哪个民族?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并追问对蒙古族又有哪些了解,学生回答后,顺势引入新课。
(二)感知歌曲
1.播放歌曲,引导学生听的同时,体会歌曲的情绪和速度。
(三)探究欣赏歌曲
1.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引导学生说说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总结这首歌的乐句规整,旋律走向呈波浪状,表现了歌曲的宽广,悠扬。
2.教师带领同学视读乐谱,回顾曲子中的连音线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后总结连线可以是乐曲更加连贯,继而追问歌曲中出现的倚音又有什么样的作用,可以使歌曲更加悠扬婉转,体现出蒙古族民歌的特色。
3..教师用钢琴弹奏歌曲旋律,带学生轻声哼唱,在唱的过程中提醒学生注音歌曲中出现的连线和倚音。
4.利用多媒体播放音乐,学生可以跟唱,让学生思考歌曲表达了什么情感?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鼓励性的评价并总结,这首歌曲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四)巩固提升
1.教师引导学生为歌曲创编舞蹈动作。
2.小组展示,互评。
(五)小结作业
1.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引入了解蒙古族的音乐,并要在生活中了解多元化音乐。
2.作业:搜集一些其他的蒙古族的民歌,下节课分享交流。
【答辩题目解析】
1.蒙古族民歌都有哪些种类,分别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蒙古族民歌的种类主要分长调和短调两种。长调是典型的蒙古族音乐风格的代表,节奏自由、曲式篇幅较长大,带有浓厚的草原气息,气息宽广情感深沉,在持续的长音上有类似于马头琴演奏时的颤动和装饰,代表作品有《辽阔的草原》《牧歌》。200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短调轻快活泼,节奏感鲜明,音域相对窄,产生于不同的时期和地区。前期是公元7、8世纪以前,蒙古族先民在我国黑龙江西部狩猎劳动时产生,曲调短小,节奏整齐有力,并往往与舞蹈与打击乐相配合;后期是待蒙古人民到达蒙古草原后,在牧区和农区都产生出一些轻快活泼,节奏感鲜明的短调民歌,代表作品有《黑缎子坎肩》《嘎达梅林》。
2.你认为应该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参考答案】
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切实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巧妙的课堂导入是创设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重要环节。常言道:响鼓还需重槌敲。如果说一节课是响鼓,那么导语则是重槌的第一槌,一定要浑厚激越,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
设置一些有趣的,带有挑战意味的,悬念式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泼起来。学生在悬念下产生认知矛盾,对疑问有了探究的欲望,自觉地去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让学生大胆发言,组织讨论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灵感的火花。
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促进教师和学生有效的互动活动,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取得最大化的效果。而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显得尤为重要。
欢迎关注中公张家口教师招聘考试频道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