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教师招聘 > 阅读资料 >

2022河北教师招聘关于文言文翻译的几点建议

2022-05-01 18:08:18| 来源:张家口中公教育

教师招聘考试中,文言文是一个重要的考点,且主要是以主观题的形式来考查。在讲解这一部分时,可引导考生回顾经历过的中考、高考,因为三者对文言文的考查形式基本一致。一般是给出一篇文言文,多以人物传记为主,配套2个主观题加2个客观题,或者是2个主观题加1个客观题。主观题主要包括实词翻译、重点句子翻译,客观题主要包括虚词用法辨析、文章内容辨析。

通过以上考情分析,可以看出文言文的考查形式并不复杂。但对于考生来说,文言文却是比较难以掌握的,相对的得分也不高。究其原因,在于翻译。因为想要做对文言文下设的考题,必须正确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尤其是重要的实词,主要有能够表达文章主旨,或者是作者情感、观点的句子。可见,正确的翻译是贯串文言文从始至终的工作,也是取得文言文高分的关键。

那么,考生该如何备考文言文,攻克翻译这一难关呢?以下,我将从考情出发,谈谈我的建议:

第一,要多做积累,掌握重点词的意思。

通过考情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实词和虚词是文言文最常考的点,这也是教师在讲解文言文时的重点。对于考生来说,大家都学过文言文,但由于长时间不接触,可能连一些基本的实词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这就要求考生在听课的时候多做笔记,把老师讲到的实词,比如常见的通假字(像是“坐”通“座”,意思是座位;“见”通“现”,意思是出现等),古今异义词(像是“鄙”,古义是边境,地位低下,今义是鄙视,看不起;“皮”古义是兽皮,今义是表面的皮肤组织等),一词多义(像是“爱”,意思有喜爱、爱护,怜惜、同情,吝啬、舍不得等)这些词包含的意思都补充到,再结合具体的(最好是自己熟悉的)文言句子经常翻看着去记忆;对于常考的词类活用词,先弄清楚词类活用的原则,再把活用后的翻译记住即可。

虚词也是如此,考生要对重点的虚词,以及它们的用法、意思进行识记。比如常考的虚词有“而”“其”“以”“之”“与”,考生要总结和归纳它们最常用的用法和意思,并加强记忆。

第二,要根据不同的语境灵活运用词的意思。

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就是如何用的问题了。有的考生也进行了一定的识记和积累,但只是在自己熟悉的文言句子中或者是老师讲过的例句中会翻译,遇到陌生的文言句子就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了。针对这一问题,我建议考生可以采用代入的方法。也就是说,结合上下文把词的意思一个个代入进去,看看能不能翻译得通。虽然文言文相对较难翻译,但是我们不可能每个字都不理解,所以,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一般都能够把正确的意思“试炼”出来。

还有一点需要强调,既然要结合语境,也就是说我们要对词的意思进行灵活处理,不必完全照本宣科,一成不变地套用,而是可以用一些近义词替换。比如“秦以攻取之外,小则得邑,大则得城”,我们知道“得”有得到、取得的意思,但是把得到或者取得代进这句话里,会显得有些别扭,那么我们就可以用和得到、取得意思相近的“获得”这个词作为替代。

第三,要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

这里的翻译技巧,主要是针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来说的。一般来说,我们在进行文言句子翻译的时候,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老师也会给考生讲一些翻译的技巧,比如“留”“换”“调”“删”“补”。考生要掌握住这些翻译技巧,并通过多练习,形成翻译思路。比如遇到人名、地名、时间等之类的表述,考生就要知道,这些表述可以不翻译,直接保留下来即可;遇到“余”“吾”“尔”之类的指代词时,要进行替换;遇到一些宾语前置、倒装句之类的句子时,要知道在翻译的时候把顺序调换过来,做到意思明白顺畅。

这里也有一点需要强调,那就是直译和意译,到底哪种翻译方法好?这个不能武断地说哪种翻译方法好,考生只需根据自己的基础和情况进行选择就可以了,不必为了追求语言优美,就刻意加入一些浮夸的修饰词,反而失去了对原文的忠实度,弄巧成拙。

第四,要培养自己对采分点的敏感性。

在第三点里,我说不能为了追求语言的优美而失了对原文的忠实,也就是要求考生在练习的时候,能够培养自己对采分点的敏感性。什么是文言文翻译的采分点呢?即文言句子中关键词的翻译。考生要通过做题,有意识地总结归纳一句话中的关键词有哪些,比如动词、副词、形容词等,一定要直接翻译出来。

第五,要优化语言。

我们说翻译的好不好,能不能得分,一是看是否忠实原文,二是看是否语句通顺。所以,考生一定要优化自己的语言表达。不能翻译对了,表达的却不通顺,那就得不偿失了。但也要注意,这里的优化并不是说要把语言表述得多优美,多意味隽永,而是要做到清楚明白,也就是符合现代语法要求的表述。

以上便是我对如何备考文言文翻译给出的几点建议,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责任编辑:梁静)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微信公众号
微博二维码
咨询电话(9:00-21:00)

400 6300 999

在线客服点击咨询

投诉建议:400 6300 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