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教师资格 > 考试题库 >

2020下高中地理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及答案【1月10日上午】

2021-01-17 15:27:56| 来源:张家口中公教育

高中地理《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诗歌导入。播放杨朔的诗歌《雪浪花》节选,以“那礁石满身都是深沟浅窝,坑坑坎坎的,倒像是块柔软的面团,不知叫谁捏弄成这种怪模怪样”为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导入今天的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1.知识回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学生活动】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

外力作用中,风化、侵蚀使得裸露的整块岩石支离破碎,变成碎石、泥沙,为搬运提供了可能,搬运过程中由于载体速度变化发生沉积,年长日久这些沉积物又会固结成为岩石。这样造成地表形态不停的发生变化。

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教师活动】出示《黄土高原景观》图和《崇明岛景观》图,让学生仔细观看并思考图中景观的形成和哪种外力作用有关?

【学生活动】流水侵蚀和沉积作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河流水流的流速对于侵蚀作用有什么影响?

【学生活动】上游由于河流的冲刷,使河床不断加深,形成狭而深的河谷地形。河流流量越大,流速越快,这种作用越强。这些冲刷下来的泥沙,到了下游,河水流速减慢,便将泥沙堆积下来,形成宽阔平坦的沙洲或平原。

【教师活动】展示《风蚀蘑菇景观》图和《沙丘景观》图,提问学生这些景观是如何形成的,让学生以地理兴趣小组为单位,进行为时5分钟的讨论。

【学生活动】在干旱地区,因气候干燥,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由于近地面的风含沙粒较多,磨蚀力较强,使岩石形成顶部大、底部小的蘑菇状外形,称为“风蚀蘑菇”。而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当风速减小时沙粒沉积形成沙丘。沙丘可埋没村舍、道路、牧场,带来流沙危害。

【教师活动】通过流水和风力这两种外力作用对于地表形态的塑造的学习,了解地表每时每刻都受外力作用的雕刻,因此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平常所看见的地表形态,并不是内力作用下地表形态的“本来面貌”,而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活动】解决课前疑问:礁石的怪模怪样到底是谁捏弄的?

【学生活动】海浪的侵蚀作用。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搜集在冰川作用下形成的地貌景观并总结成因,下节课进行分享。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你谈谈河流流速对于流水作用的影响。

【参考答案】

河流上、中游在山区、高原流经时,受重力作用,河水不断下切,使河床不断加深,河流落差越大,流速越快,冲刷越严重,往往形成“V”字形的峡谷。横断山区的山高谷深、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都是流水侵蚀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典型例子。

河流进入下游后,受岸基和地形影响,流速减小,河流以侧蚀为主,使得河床不断加宽,形成“U”字形的峡谷;同时携带的泥沙沉积,且在在入海口或入湖处的河口地区,由于流速减慢,便将挟带的泥沙堆积下来,形成宽广平坦的三角洲。三角洲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是良好的农耕地区。

2.请谈谈地理课堂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参考答案】

提问是地理课堂教学中最为普遍的一种师生交流方式和教师使用最多的师生互动手段。因此在提问过程中需注意几个方面。

首先,提问要具体。在地理课堂上,问题提得越明确,越具体,教学流程进行得也越流畅。这样,既可以稳定学生情绪,增强学习信心,也为教师实施课堂有效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提问要适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教材内容的要求,提问要紧扣学情,恰到其分。

最后,教师要根据不同学情,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有浅到深、层层递进的提问。这样才能促使学生进入角色,去寻求知识的真谛。

1 2 3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责任编辑:侯文)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微信公众号
微博二维码
咨询电话(9:00-21:00)

400 6300 999

在线客服在线咨询

投诉建议:400 6300 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