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静电感应》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课堂导入
复习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复习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并请学生简述两种起电的原理。教师提出问题:除了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外是否存在其他的起电方式?引出课题——《感应起电》。
环节二:新课讲授
1.认识感应起电
教师提问:什么是感应起电,它与另外两种起电方式有什么区别?
教师演示实验:
(1)教师介绍器材,一对彼此接触的用绝缘支柱支持的不带电金属导体A、B(其下方金属箔片处于闭合状态)和一个带正电的球C。
(2)演示实验:①.将球C移近金属导体A但不接触,引导学生观察A、B两端金属箔片的闭合情况。②.将A、B分开,然后移去C,引导学生观察AB两端金属箔片的闭合情况;③.将②中的A、B分再次接触,引导学生观察AB两端金属箔片的闭合情况。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实验①中A、B上的金属箔都张开了。说明A、B上都带了电;实验②金属箔仍然处于张开状态,说明A和B仍带有电荷。实验③A、B互相接触时,等量的正、负电荷发生了中和,使金属导体A、B不再带电。
教师讲解,把带正电的金属球移近不带电的导体时,会使得导体中靠近金属球这一端感应出负电荷,而远离金属球的另一端感应出正电荷,这种使导体带电的现象叫做感应起电。
2.感应起电的原理
教师提问:感应起电的原理是什么?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实验中导体的带电情况,讨论正负电荷从哪儿来?并请小组代表进行阐述。
教师讲授:不带电的金属导体内部存在者数量相等的正负电荷,所以对外不显电,当带正电的金属球靠近导体时,会吸引导体中负电荷向金属球这一端聚集,而正电荷会受到排斥力向远离金属球的一端聚集,使得导体左侧显负电,右侧显正电。所以感应起电的原理是电荷在导体内部的重新分配。
环节三:巩固提升
例题巩固:分析在上述实验①中,如果再将右侧导体接地,那A、B两端的金属箔片将会怎样变化,为什么?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作业:将三种起电方式进行类比,写成其异同点,并在课下查阅资料,静电感应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起电的方式有哪些?
【参考答案】
起电方式分为摩擦起电、接触起电和感应起电三种。
摩擦起电是由于在摩擦过程中,一些被原子核束缚的不紧的电子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于是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
接触起电是由于带电体与不带电的物体接触时,同种电荷之间的斥力迫使电荷向原本没有电荷的物体移动,导致不带电的物体带上带电体的同种电荷。
感应起电是由于电荷间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的性质,在附近带电体的影响下,电荷在金属导体内部移动,带电体近端带上与带电体的异种电荷,远端带上与带电体的同种电荷。
2.本节课如何在学生已有认知基础上设计教学?
【参考答案】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电荷的概念,知道电荷之间具有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的性质并且掌握摩擦起电和接触起电两种起电方式,这些都是学生的认知基础。在此基础上,我利用起电方式设置了复习导入,在夯实学生上节课所学知识的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搭建知识框架。在新课讲授过程当中,我在学生上节课已经学习过验电器的基础上设计实验,通过金属箔片的开合体现金属导体的带电状态,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课堂中来,用学习过的旧知识探索新的问题。
欢迎关注中公张家口教师资格招聘考试频道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