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教师资格 > 考试题库 >

2020下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及答案【1月10日上午】

2021-01-13 17:32:54| 来源:张家口中公教育

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PPT展示千秋“亚圣”——孟子的人物像,学生自由发言,畅谈对孟子的了解。

2.教师总结:两千多年前,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儒学大师赫然而立。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将“仁”与政治结合在一起,提倡“仁政”,行王道,王天下!战国诸侯纷争的时代,他深邃的思想,如皓月当空,划破黑暗的天际。让我们走近这位“巨星”,感受它的“仁政”思想。【板书:寡人之于国也】

(二)整体感知

1.细读课文,思考这场对话的核心话题是什么?

明确:民不加多。(联系时代背景指出“民多”的重要性。)【板书:民不加多】

2.梁惠王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尽心焉耳矣”,那么民必加多。(体会梁惠王的心理,指导朗读)

(三)深入研读

1.梁惠王对“民不加多”有很大的疑惑,梁惠王具体做了什么?为什么会“民不加多”呢?分小组讨论,思考问题。

明确:①河内凶,移民、移粟;②王好战;③违农时,数罟入,斧斤入……;④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罪岁。

教师小结:梁惠王之于国,所谓的“尽心”,只是自欺欺人,是“五十步笑百步”。与邻国之君相比,本质是一样的,并没有从根本上爱民。所以,百姓不会往他那里跑。

2.面对如此自负的梁惠王,孟子采用了什么方法加以辩驳?达到怎样的效果?初步感受孟子论辩的艺术性。

明确:采用比喻论证,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以梁惠王“好战”为喻,启迪对方思考其为“以五十步笑百步”,直指梁惠王虐民暴政、穷兵黩武的本质,起到了“请君入瓮”的效果。

3.如何使民加多——分析孟子的说理艺术。

朗读第5、6自然段。孟子“使民加多”的措施分别有哪些?分几步走,每步具体怎么做?说理艺术是怎样的?同桌两个交流讨论学习。【板书:使民加多】

明确:(1)王道之始。

养民——解决温饱问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养生丧死无憾也。

明确:孟子采用了排比的手法,说理环环相扣。主张君王应做到“不扰民”,反复强调“不违农时”的重要性;认识自然、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2)王道之成。

富民——发展生产。

五亩之宅,树桑——五十者衣帛矣。

畜鸡豚狗彘,无失其时——七十者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无饥矣。

教民——兴办教育。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明确:从顺应自然(养民)到主观能动(富民、教民),从物质到精神,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一边是如此令人神往的理想社会,一边是“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的残酷现实,这强烈的对比深深地叩击了梁惠王的内心深处。【板书:实施仁政】

教师总结:孟子善喻,把抽象的仁政、王道思想说得形象生动,并借以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其实啊,在我们的写作当中,如何让说理更令人信服,在合乎逻辑地进行论证的同时,要学会适当地运用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常用的论证方法。

(四)拓展延伸

学生结合文本与生活实际,思考什么是“仁政”思想。

明确:爱的思想、以人为本。

(五)小结作业

小结:课文所讲的“王道之成”的道理和材料中讲的“仁者无敌”,强调的都是实行“仁政”是统一天下的根本保证。孟子认为,国君如能实行仁政,减税宽刑,不滥杀无辜,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以使天下归心。这就是说,真正能够爱人民的人,他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作业:思考一下,梁惠王会采纳孟子的建议吗?可以写下你的想法,下节课分享。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结合本课谈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参考答案】

学习兴趣是人们学习情绪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积极地、愉快地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是一种最直接的学习动机。本课的导入环节,我利用学生已学的知识,激起学生对孟子及孟子文学语言特色的记忆。这样既可以温故,也能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进而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奠定基础。

其次,我主要以学生合作探究的方式去探讨文言词语的意思,此过程中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攻坚克难,探究正确知识的动力和积极性。

最后,孟子文学的语言具有独特的魅力。因此,我着重让学生去体味孟子文学的艺术特征以及孟子的政治主张,对于高中生而言,这种深度探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而在拓展延伸部分,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孟子的理论主张对当今社会的意义,让文言文与现实世界建立起关联。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考与学习兴趣。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2.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①结构严谨。孟子的文章从表面看,铺张扬厉,似乎散漫无纪,实则段落分明,层次井然,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②善用比喻。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

③气势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这篇文章第三部分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道理时,连用四组排偶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1 2 3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责任编辑:侯文)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微信公众号
微博二维码
咨询电话(9:00-21:00)

400 6300 999

在线客服在线咨询

投诉建议:400 6300 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