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教师资格 > 考试题库 >

2020下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及答案【1月10日上午】

2021-01-13 17:32:54| 来源:张家口中公教育

高中语文《师说》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如《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师说》等都属于这一种文体。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下韩愈是怎样论述从师这一话题的。【板书:师说】

(二)整体感知

1.多媒体播放朗诵音频,学生仔细聆听,把握节奏。

2.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章大意。多媒体出示重点字词。

明确:

学者:求学的人。众人:普通人,一般人。不必:不一定。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韩愈为什么要作《师说》送给学生李蟠?本文的中心论点又是什么?

明确:“不拘于时”“学于余”“能行古道”“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三)深入研读

1.自读课文并思考: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论述的?

明确:文章首先从正面立论,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接着,慨叹师道不传已久,联系当时的社会实际,以众人的“耻学于师”反衬从师学习的重要。在第三段中,又运用了孔子的典型事例,进一步说明从师的必要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最后一段,说明写本文的缘由,这本属于附记性质,但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学于余”。“能行古道(行从师之道)”,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观点。

2.阅读“嗟呼!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其可怪也欤!”一段文字,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1)本段有哪几个对比?每个对比中,正确的态度与错误的态度各是什么?由于采取错误态度,带来什么严重后果?

明确:本段有三个对比,第一个是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的对比,致使“圣益圣,愚益愚”;第二个是“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与“于其身,则耻师焉”的对比,致使“小学而大遗”“未见其明”;第三个是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对从师者“群聚而笑之”的对比,致使“其智乃反不能及”。【板书:古之圣人、今之众人——对比论证】

(2)几个对比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在段落中的先后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明确:几个对比之间有纵比、本身自相矛盾的事实相比、横比的关系,先后顺序不能调换,因为本段首句是“嗟呼!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三个对比的顺序与之相应。

(3)每个对比之后,作者都抒发了自己的感慨,有关句子的语调相同吗?有什么意义?

明确:语调不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这是疑问语调:“……小学而大疑,吾未见其明也。”这是陈述语调:“……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这是感叹语调,语调富于变化,而且也增强了文章论辩的逻辑力量。

3.试摘录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学习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体会其深刻含义。

明确:关于老师的职能:“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把教师的职责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扩大到“传道受业解惑”,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并意味着不仅“童子”要从师学习,所有志于学问的成年人都要从师学习。

关于从师学习的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否定“生而知之”,明确“学而后知”,严正批驳了上层“士大夫之族”宣扬的血统论和先验论,具有积极意义。【板书:从师重要】

关于择师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门弟高低,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择师观念。

(四)拓展延伸

文中提到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

明确: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体现出韩愈思想的局限性。

(五)小结作业

小结:结合板书师生共同总结。

作业:清代郑板桥曾提出:学问二字,须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请结合自身,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就其中一种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

本文采用了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

以对比论证为例,第二段中对“耻学于师”,文章连续用了三组对比。第一,将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相比,阐明耻学于师违背圣人之道,其后果只能是更加愚昧。第二,将同一个人既明于择师教子的必要,却又不明于自己从师的必要,把这两种完全矛盾的做法加以对比,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揭示那些人的不通道理。第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的对比,进一步道出士大夫的错误心理,发人深省地指出两种人的地位与智能的反差,更令人幡然醒悟。通过双方的对比,造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从而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从师学习的违背常理,批判了不从师的社会风尚,而作者的观点也不言自明了。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2.你还知道哪些以“说”为文体的作品?简要介绍一篇。

【参考答案】

《捕蛇者说》,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散文名篇。文章总共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重点突出了永州之蛇的特点。开头极力刻画出蛇的毒性异常,令人闻之色变。接下来至“杀三虫”写出了蛇的功用异常。而这也是造成永州捕蛇者命运悲剧的重要原因。

第二部分是写捕蛇者自述悲惨遭遇,笔法曲折,是全文的重心。文章以其乡邻60年来由于苛赋之迫而“非死则徙”的遭遇与蒋氏“以捕蛇独存”的状况作对比,触目惊心地表明“赋敛之毒有甚于蛇毒”,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题。

第三部分是议论和抒情的完美结合。作者听完蒋氏的话后,深受震动。引用孔子的话可谓恰到好处,由“苛政猛于虎”类推出“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蛇毒乎”这一结论。“故为之说,以俟乎观人风者得焉”则是作者写作此文的根本目的,从中可看出作者的无奈。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1 2 3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责任编辑:侯文)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微信公众号
微博二维码
咨询电话(9:00-21:00)

400 6300 999

在线客服在线咨询

投诉建议:400 6300 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