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维新派的骨干大多是由封建士大夫向资产阶级转化中的人物,他们如饥似渴地汲取西方营养、宣传介绍西学的同时,却依然怀念传统的儒学,他们要求改革封建的政治体制,大胆怀疑儒家经典,却依然崇奉孔孟的理论权威。这体现了维新派( )。
A.改革指导思想不够明确 B.趋新与念旧的矛盾心态
C.努力唤醒国人的民主意识 D.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2.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梁启超引用俾斯麦上述言论的主旨在于( )。
A.揭示洋务运动的局限性 B.比较中日留学生的差异性
C.肯定明治维新的进步性 D.宣扬自己的维新变法主张
3.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在《陈旭麓文集》中写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突出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取代旧的,如 ;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如 。题干中划线内容很可能是( )。
A.辛亥革命取代戊戌变法、民国与清朝
B.戊戌变法取代洋务运动、“预备立宪”与戊戌变法
C.民国取代清朝、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
D.扶清灭洋取代拜上帝教、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
4.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也是国人不断启蒙的过程。时代不同,各个时期的启蒙主题也是各异的。某时期的启蒙主题是“群(族群,即民族国家)”,而不是在“己(个人)”。这是要告诉中国人,世界是弱肉强食的生存竞技场,中国虽是大国但不是强国。再不觉醒,就要灭亡了,这种情况思想或运动最有可能是( )。
A.明末清初具有民主色彩的启蒙思想
B.鸦片战争期间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新思想
C.19世纪末的维新变法运动
D.以民主、科学相号召的新文化运动
5.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在当时的中国并未广泛流传,而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自1898年出版后,10多年间在国内发行了30多个不同的版本。该变化主要反映了( )。
A.国人科学民主意识增强 B.政治民主改革日益成熟
C.社会环境发生根本变化 D.救亡图存渐成社会潮流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造成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百家争鸣”的思想解放局面,其间出现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及诸学派,这次思想解放的共同特点是人们在扬弃殷商以来流传的占卜文化的同时,发现了中华民族最初——尽管还很粗糙——理论思维形式。
——网络文章
材料二 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维新派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从这时候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他们处多灾多难之世,怀忧国忧时之思,向西方追求真理,为中国寻找出路,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他们在维新运动中的种种实践活动,为后来的改革留下了火种。就思想文化的新旧嬗递而言,戊戌前后是一个新蕾茁长的时期。可以说,后来新文化运动中的许多主张,在戊戌维新的时候就已露出了端倪。
——陈旭麓《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民主”与“科学”,经过五四运动,各阶层人民获得了新的觉醒,改造社会的声浪更加高涨。这些社团和刊物都已宣传新思潮、探讨社会问题改造为己任。
——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维新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文化运动中的许多主张,在戊戌维新的时候就已露出了端倪”的理解。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历史上的思想解放和百家争鸣反映了其所处的历史阶段具有怎样的社会特征?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B。解析:材料“宣传介绍西学的同时,却依然怀念传统的儒学”,说的是戊戌变法既想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但却并未与传统的孔孟儒学划清界限,反而利用其思想为变法减轻阻力,这反映了维新派趋新与恋旧的矛盾心态,故B项正确;改革派指导思想明确,即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维新派努力唤醒国人的民主意识,故C项错误;材料也没有体现维新派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故D项错误。因此本题选择B项。
2.【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日人……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可知,这段话反映了俾斯麦认为同为改革,日本学习西方官制,而中国学习西方器物,由此造成了两国历史发展的不同,因此,梁启超借此宣传自己的维新变法主张,强调学习政治制度的必要性,故本题选择D项。ABC三项均不是本题的主旨,排除。
3.【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新陈代谢”是指某些集团在历史上起到过进步作用但又被后者所超越,并最终退出历史舞台。A项中辛亥革命和戊戌变法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或改革,D项中的义和团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都是农民运动,不符合“新的取代旧的”,排除AD两项;“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强调新事物中有一定的共性。“预备立宪”是一场仿行西方政治制度的骗局,其目的还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前者是旧的,后者是新的,与题意不符,B项排除。第一是新的取代旧的即民国取代清朝符合此观点,二是新与新递嬗,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体现了这种变化,都是向西方学习,故C项正确。
4.【答案】C。解析:材料的主旨意在强调的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在弱肉强食的世界发展大势中,如果中国不能觉醒,就要灭亡了。结合所学可知,这应该是在近代民族危机加深的情况下,维新变法运动中的代表人物提出的“适者生存”“改革变法”的思想,故C项正确;明末清初具有民主色彩的启蒙思想没有推动中国近代化,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期间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新思想只是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的封建制度,不具有启蒙性质,故B项错误;以民主、科学为口号的新文化运动主要是抨击封建思想,进行思想方面的启蒙,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故本题选择C项。
5.【答案】D。解析:《天演论》提出适者生存,主张社会改良,之所以得到广泛发行,是因为民族危机的加深,国人救亡图存思想渐成社会潮流,故答案为D项。《天演论》宣扬优胜劣汰,在民族危机加深的情况下,人们的救亡图存意识增强,不是科学民主意识的增强,排除A项;B项不符合史实,当时政治改革进程艰难;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环境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排除C项。综上,答案选D项。
6.【参考答案】
(1)背景:政治上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破坏,士阶层活跃。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井田制瓦解。文化上,学术下移,私学兴起。
(2)背景:政治上,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空前加强,救亡图存迫在眉睫。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文化上,西方启蒙思想传播,早期维新变法思想起到了思想先导作用。
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许多主张继承于维新思想。例如,维新派人士认为旧思想与文言文密切联系,主张借助白话文宣传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更加发展了这一观点,他们彻底批判封建思想,倡导文学革命,主张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使中国的知识分子受到了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3)社会发生重大变革,政治出现较大变动。经济有所发展,新的阶级出现。
欢迎关注中公张家口教师招聘考试频道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