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教资面试试题来源于学员回忆与真实试题存在偏差,仅供参考。
初中美术《美化生活的装饰布》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活动一:激趣导入
教师身着少数民族的服装进入教室,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看老师今天的衣服和平时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服饰上充满秩序感和独特装饰性的图案,也可以叫做纹样。如果大家留意观察,会发现这种装饰布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常见,具有实用性与审美性。由此导入课题《美化生活的装饰布》。
活动二:描述分析
1.概念
①教师展示不同纹样的装饰布图片,引导学生赏析,并提问装饰布中的纹样都有哪些图案组成?带给大家怎样的感受?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花卉、几何图形;感觉很整齐,很有规律。
②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纹样为什么会让人感觉整齐、规律呢?
学生思考得出“重复”这一结论,教师顺势引导:重复的手法有哪些?
学生观察回答,教师总结纹样的组织形式: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纹样;二方连续指运用一个单位纹样,进行上下或者左右的反复连续排列。四方连续指运用一个单位纹样,进行上下左右四个方向连续排列,即单位纹样能够四面无限连续延伸。
2.构图
组织学生前后4人为一小组,继续观察服饰细节,思考并讨论:这些纹样在构图方面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观察并回答,教师小结:纹样的构图有对称和均衡两种。
3.色彩
教师展示装饰布实物,引导学生赏析,并提出问题:装饰布在色彩搭配上有什么特点?色彩搭配与什么有关呢?
学生观察并思考,教师小结:运用对比色进行搭配,能给人较为明快、鲜艳的感觉;用邻近色或同类色进行搭配,则给人一种和谐、稳定的感觉;在不同的纹样组织形式中加入色彩的变化与搭配,可以设计出许多漂亮的装饰布来。
活动三:示范讲解
教师以二方连续为例,向学生简单示范纹样的创作过程,并分步骤讲解:
1.进行构思,拟画草图;
2.将纹样选择一个方向进行重复;
3.根据纹样的用途选择合理的色彩进行着色;
4.调整细节,完善作品。
活动四:实践展评
1.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自由展开想象,设计一个简单的二方连续纹样。
学生设计过程中,教师巡视辅导,提示学生色彩的搭配要点。
2.实践结束后,开展以“民族风情”为主题的展览会,请学生自愿进行展示。其他学生从作品的组织形式、色彩及构图等方面进行欣赏点评,教师总结评价。
活动五:小结作业
1.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知识,并进行情感升华:纹样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以独有的方式点缀、丰富着我们的生活,希望同学们能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多多留心观察,感受它的艺术魅力。
2.收集生活中植物、动物、人物、风景素材的纹样,下节课与同学们一起分享交流。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常见的纹样组织形式有哪些?
【参考答案】
常见的纹样组织形式有:适合式、单独式、连续式三种。
适合式是一组纹样造型适合于某种特定的形状内,纹样与其环境有一定的适形关系,紧密和谐,布局匀称,如角隅纹样。
单独式是相对于“连续式”纹样而言的,有对称式与均衡式两种。其中,对称式有左右、上下、放射、旋转等对称形式,有隐形的对称轴,对称形式严谨和理性,具有庄重感;而对于均衡式来说,无对称轴的左右两边形状虽然不完全相同,但在视觉上两边分量相等,均衡式灵活和感性,具有轻松感。
连续式有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两种。其中,二方连续式是运用一个单位纹样,进行上下或左右两个方向的反复连续排列,多用于日用器皿、包装设计等;四方连续式是运用一个单位纹样,进行上、下、左、右四个方向的连续棑列,即单位纹样能够四面无限连续延伸,多用于服装及装饰面料中。
2.你认为美术教师应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参考答案】
审美情趣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审美对象所产生的主观倾向,是人的审美情感、审美能力等的综合表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创造美的能力是发展美育的重要途径。增加学生的审美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对于美术学科是必不可少的。我认为要想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可以通过以下方法:
第一,拓展知识储备。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才能更敏锐地感受美。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以多样化的形式向学生传授审美知识,也要引导他们理解美术作品的精神内涵与表现形式,以此来积累审美知识,为他们审美情趣的提升打下基础。
第二,善于观察生活中美的事物,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欣赏的视角来观察生活中美的事物,并启发他们进行思考。通过美的事物的熏陶,提高其审美能力。比如,引导学生在课堂中留心观察教师的板书设计、仪表等,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他们的视野,激发其审美情趣。
第三,展开想象,升华审美情趣。在引导学生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时,教师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空间,让他们发挥想象,积极思考,逐步提出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比如,在欣赏梵高的《向日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从画的色调、布局和特定形来展开小组讨论,让他们展开想象,大胆地谈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欢迎关注中公张家口教师资格招聘考试频道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