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教师资格 > 考试题库 >

2019下半年高中历史学科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精选)第三批

2020-01-06 19:14:49| 来源:学员回顾

本次教资面试试题来源于学员回忆,与真实试题存在偏差,仅供参考。

高中历史《美国首任总统》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导入法。

教师引导设问:有这样一位伟人,他的部下亨利·李这样评价他,“记住这个人,他是战争时期的第一人,和平时期的第一人,他的同胞心目中的第一人”。这位伟人是谁呢?

学生得出:美国的国父华盛顿。

教师追问:华盛顿是美国的首任总统,他是在怎样的情形之下出任首任总统的?他的历史功绩有哪些?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临危受命

教师提问:1787年宪法使美国由邦联变为联邦,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根据宪法规定,将进行总统选举,华盛顿成为最佳人选。谁能对当时的总统就职仪式简要介绍?

学生看过视频后,进行归纳和概括:1789年4月30日,美国历史上第一次总统就职仪式在纽约隆重举行。

教师追问:就职仪式的当天,广场上欢声雷动,但华盛顿却表情沉重。这又是为什么呢?

学生结合教材,思考回答:因为新诞生的美国面临着重重困难,联邦政府羽翼尚未丰满,国库因战争而债务累累,陆海军名不副实,等等。

(二)功成身退

1.历史功绩

教师播放华盛顿相关的纪录片,请学生以历史小组为单位用5分钟时间思考探讨:华盛顿有着卓越的领导才能,面对这种危局,他采取了哪些有力的措施呢?

小组代表回答后,教师总结:政治上,网罗人才,组成内阁,使南方与北方、保守派与民主派等集团的意见在政府中都有反映;财政上,建立国家银行以巩固国家信用,稳定货币,活跃国民经济;外交上,改善同英国的关系,与周边印第安人签订友好条约,以保证国家和平;创立总统否决权制度。

教师补充:身为首任总统,他恰当地行使自己的权力,既维护了国家的民主制度,又在各方面完善了总统制。

教师展示史料,并提问:1793年华盛顿意欲引退,但再次被一致选为总统,在华盛顿的第二届任期内,他又是如何做的呢?

学生结合史料,思考回答:在欧洲英法开战的情况下,签署宣言,宣布“严守中立”政策,从而使美国避免介入欧洲战事之中;美国的西进运动也不断展开。

教师补充:到第二届任期结束时,华盛顿基本实现了自己的目标,他决然引退。

2.对后世的教诲

教师展示华盛顿告别辞,请学生以历史讲解员的身份解读:1796年9月,华盛顿在报上公开发表了告别辞,对后继者提出了谆谆教诲。华盛顿对后继者提出了哪些宝贵的意见呢?

学生代表回答:他告诫大家,要维护联邦的统一,尊重宪法和各项法律,摒弃党派偏见,弘扬宗教和道德。在外交政策上,他指出,美欧具有不同利益,不要感情用事地同外国进行友谊的结合或敌对的冲突。

教师追问:这篇告别辞,具有怎样的意义呢?

学生结合教材,思考回答:这篇告别辞,后来被视为美国孤立主义的先导,孤立主义外交政策在长时期内为美国历任统治者所遵循和发展。

教师补充:64岁的华盛顿急流勇退,辞官归家,不当终身总统,这为美国总统连任不得超过两届的制度创立了范例,赢得美国人民的衷心拥护。

(三)历史殊荣

教师展示美国总统山图片,并提问:1799年冬华盛顿在受了一场风寒后病逝,举国悲痛。华盛顿历史功绩卓越,在美国总统山上,华盛顿位于最前方,可见其地位的崇高,那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华盛顿呢?

同桌间交流,回答问题,教师总结:纵其一生,将国家、民族利益置于个人幸福之上,不恋官位,不慕权势,坚持民主,警惕专制,这对美国的政治生活影响极大;无愧于美国国父的称号。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作业:课后搜集有关华盛顿的材料,下节课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华盛顿担任总统时期在内政外交上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怎样?他对国家的民主建设做出了哪些贡献?

【参考答案】

第一届任期内,华盛顿先以周全的考虑网罗人才,组成内阁;在财政上,建立国家银行以巩固国家信用,稳定货币,活跃国民经济。在外交上,他努力改善同英国的关系,与周边印第安人签订友好条约,以保证国家和平。还创立了总统否决制。身为首任总统,华盛顿恰当地行使自己的权力,既维护了国家的民主制度,又在各方面完善了总统制。

第二届任期内,除巩固第一届任期的成果外,在欧洲英法开战的情况下,宣布“严守中立”政策,使美国避免介入欧洲战事之中;同时,推进美国的西进运动。华盛顿不当终身总统,这为美国总统连任不得超过两届的制度创立了范例,赢得美国人民的衷心拥护。

2.你这节课是如何体现师生互动的?

【参考答案】

根据本课的课程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丰富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史料分析及历史讲解等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可以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及探究能力;通过史料分析,可以提高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素养;通过历史讲解员的环节,可以最大化的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高中历史《“工官”和“匠户”》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设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家庭手工业和田庄手工业,他们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学生回答:一个是小农经济的产物,另外一个是需要依靠豪强地主。

教师过渡:在封建社会时期,历代封建政府为了加强对封建经济的控制,都纷纷采取措施加强对商业和手工业发展的监管,在手工业方面最为突出的两个措施就是建立了“工官”和“匠户”制度。他们是如何产生的?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工官制度

教师提问:什么是工官制度?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在我国古代,掌管百工和官营手工业的官员通常被称为工官。“工官制度”就是由官员专门管理官营手工业的制度。

教师补充:夏、商和西周时期,商业由官府统一派人进行管理,称为“工商食官”制度。到了汉朝,从汉武帝时开始,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由政府垄断,这种制度以后成为惯例。

教师展示相关史料,追问:那工官制度出现之后,主要是生产些什么呢?又为谁服务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由中央机构所属各“工官”主办的皇家工场,专门负责制造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的物品,这些手工业产品,除皇帝特别赏赐外,平民不得使用。

教师引导设问:既然是为皇室所服务,那它的技术水平如何呢?

学生回答:工官工场的制作水平,代表当时手工业最高的技术水平。

教师展示史料,引导:那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的技术水平呢?只是因为工匠本身技术水平好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第一,严格的管理会促使工匠发挥最大的效益;第二,官营手工业里集中了大量的工匠,这使得官营手工业能够从事大规模生产,有利于克服个体劳动的狭隘性;第三,工匠在一起劳动,相互探讨技术、展示手艺、推崇技艺,从而也提高了技术水平。

教师提问:在工官制度下手工业的发展,不仅规模大、而且技术水平很高,那我们该如何评价它呢?

学生以历史兴趣小组为单位,用5分钟时间讨论。

学生代表发言后,教师总结补充:第一,工官的经营虽然对民间市场没有影响,但是对朝廷的财政来说,是一大支出;第二,工官制度下,手工业只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第三,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工艺的传承也是封闭性的,往往导致失传。

教师补充:由于皇室消耗量比较大,西汉时除了在首都长安设立服务于皇室的工场“东西织室”外,还在齐郡设“三服官”,专门负责制作衣服以满足皇室消费,属下工人各有数千人,规模十分庞大。

(二)匠户制度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这种从事手工业劳动的人,应该如何称呼?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中国古代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专业人户,称做“匠户”。

教师追问:匠户的管理方式有什么特点?历朝历代又是如何进行管理的呢?

学生思考后,教师总结:唐代已有工匠在官营手工业作坊内定期服役的制度。宋代匠户往往被官府以强制方式役使。元代以后,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由专门的机构直接管理,不得脱籍改业,必须是世代相袭,承担指定的工役。

接着教师追问:对于中国古代的匠户制度,应如何来评价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样可以便于统治者征调各类工匠,提高效率,而且加强对他们的控制;但是,匠户没有人身自由,他们的劳动创造性受到严重的束缚,阻碍了我国古代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2.作业:请同学们课下收集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成就突出的例子,下节课我们分享展示。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说说官营手工业的特点有哪些?

【参考答案】

(1)生产规模:官府直接经营、大作坊生产、资金雄厚、生产范围广。

(2)所耗成本:征调全国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

(3)产品质量:产品大多精美,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技术水平。

(4)产品流向:产品仅供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不进入流通市场,缺乏竞争。

(5)劳动者:匠户没有人身自由,手工技术和职业“父承子继”,技术难以推广,劳动创造性受到束缚。

2.简述历史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参考答案】

(1)教学设计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主旨。

(2)教学设计要以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为导向。

(3)教学设计要为学生学习预留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4)教学设计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高中历史《三大战役》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解放战争》纪录片视频片段,提问:视频中提到了哪几场战役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设问:视频中提到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它们合称“三大战役”。三大战役是在什么背景下爆发的?它们爆发的经过又是怎样的呢?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背景

教师讲解:抗战结束后,人民渴望和平建国,但是国民党违背人民的意愿发动了内战,之后进入了解放战争时期。

教师提问:随着战争的推进,敌我局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学生结合上节课的知识,回答:到了1948年秋,敌我力量发生重大变化,解放军军队数量增加。中共中央认为决战的时机已经到了,于是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二)过程

教师播放辽沈战役纪录片视频片段,提问:三场战役中,首先打响的是辽沈战役。请同学们认真观看视频,之后以战地记者的身份介绍战争的经过。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1948年9月,辽沈战役打响。东北解放军首先攻占锦州,截断了东北敌军向关内的退路。被围困的长春守敌,一部分起义,一部分投降,长春解放。11月初,解放军乘胜攻下沈阳,东北全境解放。

教师强调:辽沈战役中,展开了以锦州为中心的争夺,解放军最终取得优势。

教师播放淮海战役纪录片视频,提问:辽沈战役后,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战役开始。请同学们观看视频,并用老师刚才讲述辽沈战役的思路来描述下淮海战役的经过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人民解放军首先在徐州以东碾庄地区歼灭国民党黄百韬兵团十余万人。蒋介石调兵增援徐州,人民解放军在宿县西南围歼援敌黄维兵团十余万人。国民党“剿总”副司令杜聿明见大势已去,率三十多万人弃徐州南逃。解放军迅速将其包围,于1949年1月发起总攻,全歼敌军。淮海战役胜利结束。

教师强调:淮海战役是战争中规模最大的决战,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教师出示平津战役示意图,提问:请同学们结合战争示意图,谈一谈你对平津战役的了解。

学生回答后,教师以表格形式总结:

教师强调:解放军攻克张家口、天津以后,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争取,北平国民党军队在总司令傅作义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扮演“军事博物馆讲解员”,向全班同学介绍三大战役分别采取了哪些策略?

学生担任讲解员讲解:辽沈战役中解放军采取的是“关门打狗”的策略;淮海战役中采取的是“猛虎掏心”策略;平津战役采取的是“分割包围,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策略。

(三)意义

教师提问:由于战略战术的成功使得这几场战役都取得了胜利,三大战役的胜利有什么重要意义?

学生以历史兴趣小组为单位,6分钟时间思考讨论。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三大战役共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从战争的规模和取得的战果上看,在中国战争史乃至世界战争史上都是空前的。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采用师生共同总结的形式,带领学生共同复习本节课所学。

作业:请同学们课下阅读三大战役的相关书籍或史料,写一篇阅读随笔。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放北平?

【参考答案】

(1)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2)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迹和文物不受破坏。

(3)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有利于进一步瓦解敌人。

2.简述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做到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史论结合原则是历史教学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则。在历史教学中,首先必须详细地把握和讲清基本史实,使学生获得大量的具体的感性认识材料,为正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奠定基础,创造条件。

其次,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对基本史实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和概括,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史论结合必须做到史实讲述中寓有观点,观点分析中不离史实。要反对只讲理论观点,而不注意讲授基本史实;或是只讲基本史实而不注意讲理论观点。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责任编辑:zxf71560)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微信公众号
微博二维码
咨询电话(9:00-21:00)

400 6300 999

在线客服在线咨询

投诉建议:400 6300 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