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教师资格 > 考试题库 >

2019下半年初中地理学科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精选)第三批

2020-01-06 19:12:06| 来源:学员回顾

本次教资面试试题来源于学员回忆与真实试题存在偏差,仅供参考。

初中地理《比例尺》

一、考题回顾

【答辩题目解析】

1.简述比例尺的缩放的计算方法?

【参考答案】

(1)比例尺的放大

①原比例尺放大到n倍,放大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n。

②原比例尺放大n倍,则放大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1+n)。

(2)比例尺的缩小

①原比例尺缩小到1/n,则缩小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1/n)。

②原比例尺缩小1/n,则缩小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1-1/n)。

2.怎样在课堂上引起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参考答案】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当人有某种需求时,才会对事物发生兴趣。正如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道出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那么让课变得有趣常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1)培养良好的师生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作为教师加强与学生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非常重要的,由于任课教师与学生接触的较少,一周几节课的见面也是被教学内容塞的满满的,但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我想这个问题是不难解决的。

(2)创设最佳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过程,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是很重要的。学生的心理是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建立起来的,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和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要热爱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教师的语言、动作、手势和神态要让学生感到可亲、可信。

(3)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努力优化教学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思路,力求拿出个人在处理教材和安排教学步骤上的最佳思路。

初中地理《自然环境特点》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导入。教师播放澳大利亚旅游宣传片的视频,学生通过视频谈谈对于澳大利亚的感受,教师适时引导澳大利亚自然地理环境的独特性,引起学生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1.看地形

【教师活动】教师PPT展示《澳大利亚地形图》,学生读图并思考以下问题:

澳大利亚有哪些地形单元?分布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澳大利亚的地形有高原、平原和山地。在分布上西部为广阔的高原,中部是平原,东部为大分水岭。

【教师总结】澳大利亚可分为三大地形区,东部是山地,大分水岭南北纵贯;西部是低矮的高原;中部是平原。最大的河流墨累河流经平原,但水量不足,旱季断流。中西部地区虽然干旱,但地下水资源丰富。

2.找气候

【教师活动】教师PPT展示《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分布图》。问题:

(1)澳大利亚的气候分布有什么特点?

(2)大分水岭东西两侧气候类型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1)澳大利亚以热带沙漠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为主。降水南北多,中部少。呈半环状分布。

(2)大分水岭两侧气候受到地形影响,东侧为迎风坡,降水多,为亚热带湿润气候;西侧为背风坡,降水少,为热带草原气候。

【教师总结】南回归线横贯澳大利亚中部。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处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下,气候炎热干燥,降水受地形和风向的影响。

3.地下水资源

【教师活动】教师多媒体展示图10.33《自流盆地和自流井示意图》。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并展示。

【教师总结】澳大利亚中西部地区虽然干旱,但地下水资源丰富,在盆地中一些地方有大量自流井。这些井水含盐分较高,不宜灌溉,但却适合牲畜的饮用。世界著名的大自流盆地就位于平原中部地区。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活动】展示澳大利亚东水西调工程视频。

【学生活动】理解澳大利亚对水资源的处理措施。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回顾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作业:澳大利亚自然地理环境独特,风景奇特多样,除此之外,澳大利亚还有很多别称?请课后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相关资料,下节课一起分享。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简述澳大利亚大陆东部热带雨林气候和亚热带湿润气候的成因。

【参考答案】

(1)澳大利亚东北部受到赤道低压带的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多,因位于大分水岭的东侧,是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

(2)沿岸有东澳大利亚暖流经过,增温增湿,故澳大利亚东部为热带雨林气候。

(3)澳大利亚东南部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成因是此地处在25°S~35°S的大分水岭的东侧迎风坡,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夏季吹东南季风,降水较多,冬季吹西北季风,降水少。太平洋沿岸受东澳大利亚暖流的影响,增温增湿,降水较多。形成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2.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兴趣?

【参考答案】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思维动机,并不完全体现在导入新课上,而是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即在每个教学环节,教师随时都要拨动学生的心弦,针对学生实际和讲授内容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巧设提问。课堂教学中,新奇巧妙的提问就像灯塔,它能把学生带进知识的迷宫,经过一番探索,顿觉光明;富有启发性的提问又像魔术棒,它能使学生精神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生动有趣的提问又像催化剂,可以使整个课堂充满勃勃生机,课堂气氛活泼轻松。通过这些新奇有趣的设问,学生一是注意力高度集中,二是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形成“要我学”到“我要学”,再到“我爱学”这种良性循环的学习机制。

(2)创新教学方式。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改进教学方法,改变上课时教师满堂灌的做法,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师生共同活动,做到有启有发,有讲有练。为了让学生能够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在教学时还可以根据实际适当引入地理知识竞赛、学生演讲、组织讨论、野外实习等形式。总之,组织几次教学活动,会使学生觉得地理课实在丰富多彩,不自觉的学习兴趣就油然而生。

除此之外,教师纯熟的业务水平,丰富的地理知识,准确、严谨、流畅的学科语言表达,也是博得学生喜爱的关键。

初中地理《贵州自然地理概况》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运用设置情境导入法,展示贵州多彩梯田、黄果树瀑布、喀斯特地貌的图片,并提出疑问这些美丽的景色位于我国的哪个省份?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贵州的地理位置特征

【教师活动】展示图9-18《贵州在中国的位置》,读图说一说贵州省的地理位置特征。

【学生活动】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部,周围分别与四川、重庆、湖南、广西、云南为邻。

2.贵州的地形和地势

(1)地形

【教师活动】展示图9-19《贵州省地形图》,引导学生思考贵州的主要地形单元是什么?地形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活动】主要有云贵高原、武陵山、大娄山和乌蒙山,海拔高。

【教师讲解】贵州的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1100米左右,地表崎岖。

(2)地势

【教师活动】提问:观察图中的河流流向是怎样的?地势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活动】河流大多自西向东流,由此可判断地势特点为西高东低。

3.贵州的气候特点

【教师活动】展示《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和《贵州省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读图说出贵州省的气温和降水有什么特点?属于哪种气候类型?

【学生活动】贵州全年温暖湿润,最低气温在0℃以上,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教师活动】展示《中国部分城市7—8月平均气温统计表》,提出疑问为什么贵阳低,但夏季气温明显低于上海、武汉等纬度高的城市?

【学生活动】贵阳地势比较高。

【教师总结】贵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暖夏凉,湿润多雨。而贵阳位于云贵高原,海拔高,因而夏季气温低于其他城市。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活动】有人说,“纬度较低”和“海拔较高”的共同影响,形成了贵州“寒暑适中”的气候特征。你认同这一说法吗?请谈一谈你的看法。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贵州地处亚热带,纬度较低,所以冬天温和;从地形方面看,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部,海拔较高,所以夏天不热。因此形成了“寒暑适中的气候特征”。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搜集资料,用地理知识解释“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这句俗语。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用地理知识解释贵州“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

【参考答案】

贵州是中国唯一没有平原做支撑的省份,地处云贵高原东侧,以高原、山地为主,地表崎岖。走进贵州,就走进了山之国,几乎找不到大一点的平整土地,“地无三尺平”的说法近乎实情。

一方面,省会贵阳建在群山环抱的“坝子”里,山民生活贫困、落后,但山里风光无限,进入贵州就像进了大公园,到处悬崖峭壁,峡谷川流,气魄雄伟,有惊心动魄之感。

另一方面,贵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水多,虽有“天无三日晴”之说,但冬暖夏凉,气候在全国仅次于昆明,而且不像昆明那样多风,避寒避暑都是好去处。

2.简述这节课使用的教学方法及意义。

【参考答案】

(1)地图法。这是地理学科独有的教学方法,通过使用地图法,可以锻炼学生对知识的提取能力以及读图能力。

(2)小组讨论法。为了真正的做到以学习者为中心,本节课使用了小组讨论法,思维的碰撞加上积极的讨论,让全体学生很好的参与到地理课堂中来,培养学生勤动脑、擅表达的好习惯。

(3)情境教学法。教学环节中采用展示贵州风景图片的方式导入,一方面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能够调动课堂氛围,将学生带入到情境中,提高学习效率。

以上方法就是这节课所用到的主要的教学方法。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责任编辑:zxf71560)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微信公众号
微博二维码
咨询电话(9:00-21:00)

400 6300 999

在线客服在线咨询

投诉建议:400 6300 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