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教师资格 > 考试题库 >

2019下半年初中音乐学科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精选)第三批

2020-01-06 14:15:49| 来源:学员回顾

本次教资面试试题来源于学员回忆与真实试题存在偏差,仅供参考。

初中音乐《光明行》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出示刘天华的人物图片,引导学生说一说对刘天华的了解,并且讲解一个故事:1930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北京饭店门口停着多辆小轿车,那是一些外国人来听刘天华演奏会。他们认为“中国有什么音乐?”闲来无事,抱着姑妄听之的心态而来。刘天华演奏自己写的二胡曲、琵琶曲,有“病中吟”“月夜”“空山鸟语”“良宵”“光明行”等曲,震撼全场。

2.教师引入课程《光明行》。

(二)初步感知

1.教师介绍《光明行》创作来源。

《光明行》产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后,当时国内动荡不安,各种社会矛盾日趋激化。“五四”运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爆发的。“五四”对中国知识分子及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就音乐而言,当时黄色音乐泛滥,靡靡之音流行。而主张“真正的音乐”的刘天华此时创作的一曲《光明行》,使中外一些对传统民乐有偏见的人不得不刮目相看,从而有利地驳斥了那些认为二胡乐曲只能表现缠绵无力情绪的论调,为民族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

2.教师播放乐曲,引导学生聆听,并且听完谈谈所了解的二胡及其音乐的印象。

(三)深入赏析

1.播放《光明行》,设问:与你平时听到的二胡曲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调性明亮,跳弓、颤弓、顿弓的演奏技法和效果。

2.分段落聆听分析《光明行》的特点。

(1)教师引导学生聆听第一段,学生小组讨论,从旋律、节奏等方面总结音乐特点。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第一段的音乐,节奏富于弹性和推动力,旋律情绪激扬。宽阔有力的分弓,连续的带附点节奏的顿音加之饶有变化的力度的使用,是音乐具有一种强烈的冲击力量。

(2)聆听第二段,对比第一段有什么不同?

第二段进行曲风格的旋律,流畅舒展,优美如歌。先在G调上用内弦演奏出现,而在D大调上重复主题时,则移至外弦演奏,这样运用内、外弦不同的特性,乐曲由一种内在的、被抑制的热情,发展为更加开朗和富于自信心的新的音乐形象

(3)第三四段,学生小组自学,教师检验成果。

第三段犹如人们踏着矫健步伐,昂首阔步地前进。第四段雄壮威武。尾声中,利用颤弓的特殊效果再现第二段的主题,并且加以扩展;当情绪发展到高潮时,又运用了紧缩重复的手法,使音乐更加热烈;最后出现了模拟军号声的主三和弦分解进行的旋律,这一切都使全曲生气勃勃,充满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和对光明前途的乐观自信

3.教师总结:全曲共分为四段,另有引子和尾声。在中国民族音乐传统习惯用的循环变奏的基础上,采用西洋的复三部曲式的特点,结构严整。

4.视唱第二段的主旋律。

(四)拓展延伸

1.聆听刘天华的《空山鸟语》,感受乐曲意境。

2.学生讨论自己喜欢的民族乐器,来介绍一下,教师点评。

(五)小结作业

1.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内容。

2.作业:查找其他的二胡作品聆听。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列举刘天华二胡曲。

【参考答案】

刘天华的音乐创作成就主要在民族器乐曲方面,共作有十首二胡曲,分别是《病中吟》《月夜》《苦闷之讴》《悲歌》《空山鸟语》《闲居吟》《良宵》《光明行》《独弦操》。

2.简述激发学生对民族乐器兴趣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

当前,笛、琵琶、鼓、古筝、二胡等民族乐器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它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蕴含着浓厚的中华音乐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标志和灵魂。民族乐器是广大劳动人民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集体智慧的结晶,并通过后期的不断积累、发展而形成。民族乐器和人民的生活密不可分,它是劳动人民生活、斗争的直接显现,蕴含着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以及愿望,包含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再加上它通俗易懂,因此广泛流传,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喜爱。

民族乐器传统文化使培养孩子对民族乐器的兴趣,倡导孩子学习民族乐器,对培养孩子的传统文化艺术有着重要意义。学习民族乐器,有助于陶冶孩子的情操,提升孩子的气质。此外,学习民族乐器还能使我国的民族文化艺术在青少年中到宣扬,使他们感受到我国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丰富的内涵。在教学中只有把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音乐《金瓶似的小山》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教师播放歌曲《北京的金山上》,并提问这是哪个民族的音乐。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歌曲《北京的金山上》是一首藏族民歌。

2.教师继续提问学生还知道哪些关于藏族的歌曲。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藏族有许许多多非常好听的歌曲,例如《格桑拉》《天路》《青藏高原》等。顺势导入新课《金瓶似的小山》。

(二)初步感知

1.教师播放歌曲《金瓶似的小山》,并设问歌曲速度怎样,采用了什么节拍。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歌曲《北京的金山上》的速度稍慢,节拍是4/4与5/4的交替拍子,并讲解交替拍子。

2.学生再次聆听歌曲《金瓶似的小山》,教师提问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歌曲的情绪是优美如歌的。

(三)探究学习

1.教师带领同学们用“la”跟着钢琴伴奏轻声哼唱两遍,熟悉歌曲旋律。

2.教师带领同学一边用手打节拍一边进行曲谱的演唱,着重掌握节拍的变化。老师需要带着学生重复演唱歌曲最后两句,才能更好的掌握交替拍子。

3.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边打拍子边朗诵歌词,并请学生思考:歌词表达什么情感?

学生讨论并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并讲解:歌曲通过借物抒怀,表达对毛主席的赞颂。

4.教师带领学生将歌词带入旋律中分句跟琴演唱,引导学生学会演唱该歌曲。

5.完整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四)拓展延伸

1.教师引导学生用所提供的打击乐器来为主题旋律编创伴奏。

2.分组练习:一组学生演唱主题旋律,另一组学生来进行伴奏,然后交换练习。

3.教师播放音乐,学生进行伴奏表演。

4.表演结束学生互评,教师给予鼓励性的评价。

(五)小结作业

通过藏族歌曲《金瓶似的小山》,同学们学习了交替拍子,感受了歌曲借物抒怀,表达对毛主席的赞颂之情。希望同学们课后搜集并欣赏一些其他的藏族歌曲,下节课与大家共同分享。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节拍和节奏分别是什么意思?

【参考答案】

(1)节奏:各种相同或不同时值的音符或休止符的有机序列组合,表示音的长短关系。

(2)节拍:有重音的以及无重音的同样时间片段,按照一定的次序循环重复,是用强弱关系来组织音乐的。

2.你最赞赏的教学方法是什么?

【参考答案】

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生动活跃的教学法是我赞赏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用一些平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例子来跟学生解释,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想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独特之处,如果用得好,用得恰当都可以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初中音乐《赛龙夺锦》

一、考题回顾

注:图片节选自湖南文艺出版社九年级上册第45页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设疑:有谁知道关于赛龙舟的故事?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讲解端午赛龙舟的故事:屈原是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为人忠贞亦有贤才,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了都城,流放到沅和湘流域。后秦军攻破了楚国京都,屈原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祖国,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赛龙舟以纪念。这种龙船争渡的场面在作曲家的作品中也得到充分体现。

引入课题,《赛龙夺锦》。

(二)感受欣赏

1.初听乐曲

并设问:乐曲的旋律如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歌曲旋律激昂,节奏明快,描绘了一幅端午佳节赛龙舟的欢乐景象。

2.复听乐曲

并设问:乐曲能够分为几个段落?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赛龙夺锦》又叫《龙舟竞渡》,是一首“广东音乐”,由何柳堂创作,主要描述中国端午节时,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整首作品除去引子和尾声,共有三个段落。

3.探究学习

(1)分段聆听,引导学生聆听引子与第一段,并设问:

①该部分的旋律如何?

②是用什么乐器来表现的?

③描绘了什么画面?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引子与第一部分的旋律较自由,首先是利用唢呐吹起号召性的音调,并利用响亮而有力的鼓声,预示龙舟竞渡的开始。

(2)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小鼓,请两位学生来表现所听到的鼓声变化,学生能够对作品中乐器的变化表现理解更加深刻。

(3)引导学生聆听第二段,同步播放龙舟竞赛的视频,并设问:作品的旋律与第一段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旋律的节拍从散板进入了中快板,音乐不断发展,利用各种乐器的交织表现了万船竞发、你争我赶的激烈场面。

(4)请学生思考:龙舟比赛获胜后人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喜悦、激动之情。

(5)引导学生带着讨论出来的结果聆听第三段,并设问:作品的第三乐段及尾声部分是如何表现的?展现了什么画面?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作品的最后部分利用弦乐器及吹管乐器、打击乐器的交织逐渐过渡至定音鼓、小堂锣、镲、锣等打击乐器齐鸣,并在打击乐器的演奏中结束乐曲,展现了龙舟竞赛获胜后人们激动愉悦、热闹欢庆的心情与场面。

(6)教师钢琴弹奏,学生识谱视唱音乐主题,并将学生分小组,在视唱曲谱后小组讨论主题旋律节奏、音调的特点。

学生讨论后发言。

教师总结:这首作品的主题旋律音调明快跳跃,配合铿锵的锣鼓节奏,展现一幅龙舟健儿,全力以赴夺标的场面。

(7)完整聆听,讨论后总结作品风格特点:音色清脆明亮,旋律明朗流畅,节奏活泼欢快。

(三)编配创作

1.将同学们分为六人一组,并为同学们分发三角铁、碰铃、小手鼓、木鱼、响板,剩下的同学随音乐拍手打击节奏。跟随音乐为乐曲伴奏。

并设问:通过刚刚乐曲的聆听,思考在每一段应该运用什么打击乐器进行伴奏?(第一段用鼓、第二段打击乐器交替出现、第三段齐奏)

2.聆听打击乐器音色,结合乐曲旋律特点思考乐器适合运用怎样的节奏进行伴奏?(三角铁、碰铃多用四分节奏;木鱼、响板多用二八节奏;手鼓多用单手拍打以及摇动滚奏)

3.设定十分钟的练习时间,并提示同学们在打击乐编配过程中要注意:在选择打击乐器时要注意主奏和辅奏乐器声部的区分,高、中低声部间音色对比要突出。

4.分组进行展示。

5.通过小组内互评、自评、教师总结方式展开讨论。

(四)小结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广东音乐《赛龙夺锦》,领略了广东音乐节奏明快、旋律明朗、结构鲜明、曲调流畅的风格特点。也通过对音乐的分析进行了简单的打击乐编配,充分的发挥了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也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更为深入了解了广东音乐,能够传承我国的民间音乐,发扬优秀文化。

请同学们课后收集其他广东音乐作品,对比聆听一下,并和同桌讨论自己的心得体会。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在课堂中如何体现老师的导向作用?

【参考答案】

初中学生对于音乐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在课程中教师的导向性作用格外重要。

在聆听环节,教师在播放乐曲后针对性的提出相应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后环环相扣,并进行及时的引导和补充,学生能提升其音乐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对于专业音乐知识的欣赏有限,所以在课堂中老师要提出相应的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且进行相应的归纳总结,体会乐器对于音乐情绪和意境的作用,深入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绪和情感。

在创作环节,也需要老师进行相应的指导以及引导学生了解打击乐器音色和编配的特点,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创作展示。

2.简单介绍三种常见的打击乐器。

【参考答案】

手鼓:又称“铃鼓”,直接用手敲击发声,音色清脆、明亮,同时可以发出急速而美妙的震音,表达欢快的情绪。

三角铁:又称“三角铃”,无固定音高,音色清亮但音量微弱。能演奏出节奏多样和连续而迅速的震音。

碰铃:碰铃是碰奏体鸣乐器,演奏时两手各执一铃,铃口朝上仰举于胸前,互相碰击而振动发音,有时也用单棰击奏。声音穿透力强,音响清越,时值较长,常配合幽雅、抒情的曲调演奏。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责任编辑:zxf71560)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微信公众号
微博二维码
咨询电话(9:00-21:00)

400 6300 999

在线客服在线咨询

投诉建议:400 6300 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