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教师资格 > 考试题库 >

2019下半年高中音乐学科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精选)第三批

2020-01-06 14:02:47| 来源:学员回顾

本次教资面试试题来源于学员回忆与真实试题存在偏差,仅供参考。

高中音乐《土拨鼠》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上课伊始,教师播放两首音乐的片断请大家欣赏,听完之后谈一谈这两首作品在内容和情绪上有什么相同之处?(播放小提琴曲《思乡曲》、交响曲《念故乡》片断)。

顺势导入本节新课贝多芬作品《土拨鼠》。

(二)初步感知

1.教师完整播放音乐,并提问:这首歌曲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学生通过聆听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这首歌曲给我们一种优美抒情的感觉。

2.再次播放音乐并提问:歌曲速度和情绪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歌曲的速度是中速地,情绪是优美的。

(三)探究学习

1.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发声练习,用“la”哼唱音阶,并提示学生在演唱时注意要用科学规范的方法进行歌唱,注意保护嗓子。

2.教师带领学生视唱旋律,并发现弱起小节,在演唱弱起时要把握好第一拍弱起要弱唱。并提问:音乐中加入弱起的意义是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进行总结:旋律中加入弱起可以加强音乐的倾诉感,带有诉说的感觉。

3.带领学生进行朗读歌词,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作者是如何抒发感情的?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通过强调曾经土拨鼠陪伴着作者,对于土拨鼠的怀念和思念,感受作者对土拨鼠的喜爱之情。

4.教师带领学生有感情的完整的演唱,充分体会歌词内涵。

5.教师请学生根据搜集资料,介绍作者贝多芬。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贝多芬,被称为“乐圣”,是古典主义时期代表音乐家,代表作品有32首钢琴奏鸣曲,被称为“新约全书”。交响曲代表作有《第三“英雄”交响曲》《第五“命运”交响曲》《第六“田园”交响曲》《第九“合唱”交响曲》等。

6.教师带领学生欣赏贝多芬的另一首作品《欢乐颂》,感受《欢乐颂》的音乐情绪。

7.再次完整演唱《土拨鼠》

(四)拓展延伸

请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十分钟的时间。

模仿和学习多媒体上出示的手语动作,加入到歌曲当中。

请学生上台展示。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鼓励性的评价。

(五)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本课收获,告诫同学们珍惜美好时光,珍惜陪伴我们的每一个人或小动物并热爱家乡的情感。

请同学们课后书写一篇自己心中的陪伴者,并和同桌讨论自己的心得体会。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作者贝多芬的代表交响曲有什么?哪一部作品被视为其音乐创作的巅峰?

【参考答案】

贝多芬的交响曲分别是《第三(英雄)交响曲》《第五(命运)交响曲》《第六(田园)交响曲》《第九(合唱)交响曲》,其中《第九(合唱)交响曲》被视为其音乐创作的巅峰,首次将人声带入到交响曲中。

2.你如何看待鉴赏在音乐课中的地位?

【参考答案】

美国音乐家莫塞尔曾说过“音乐鉴赏一定意义上是音乐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作曲家和演奏家工作的出发点和工作点。”

音乐鉴赏为听觉、感知与联想结合的认知过程,学生能够从音乐中获取音乐美的享受,同时也可通过音乐学习,提升音乐记忆与鉴别能力,发展音乐艺术审美评价能力。

总体来看,鉴赏教学在音乐教育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而从音乐鉴赏教学的作用来看,作为一门重要的音乐科目,鉴赏教学不但有利于音乐教育,更利于学生正确观念的形成。同时,鉴赏也有助于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音乐鉴赏课中,无论是曲调悠扬,或是内涵丰富、意境深远的音乐,都能够成为影响学生心理的因素,让学生在鉴赏的过程中引发对音乐的兴趣。此外,音乐鉴赏教学也能够提升学生音乐审美与创造能力。鉴赏教学课堂中,教师通过引导与启发,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丰富学生思维情感,进而促其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高中音乐《在幼发拉底河岸》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播放流行歌曲《带你去旅行》,引导学生聆听,并提问:在歌曲中出现了哪些地方?

学生仔细聆听后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土耳其、东京、巴黎、迈阿密、洛杉矶、上海、北京、大理等。在这首歌里提到的这么多地名中,有一个地名和咱们今天学习的作品有关,那就是土耳其。我们今天要来了解的是一条发源于土耳其安纳托利亚高原的河流——幼发拉底河,一起来看看在幼发拉底河岸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以此导入新课——《在幼发拉底河岸》。

(二)初步感知

1.初听歌曲,引导学生聆听并思考:这首歌曲的速度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这首歌曲的速度是稍慢,广板。

2.复听歌曲,引导学生聆听并思考:这首歌曲的演唱形式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这首歌曲的演唱形式是合唱。

3.再听歌曲,引导学生聆听后与同桌交流讨论:这首歌曲共分为几个部分?

学生讨论后发言。

教师总结:《在幼发拉底河岸》选自歌剧《纳布科》第三幕第二场,是一首希伯来奴隶合唱,它是欧洲歌剧中最有名的合唱之一。这首歌曲共分为三个乐段,第一乐段为男女声齐唱,第二乐段为合唱。

(三)探究学习

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发声练习,提示学生气息的运用以及嗓音的保护。

2.教师钢琴范唱第一乐段,引导学生跟琴轻声哼唱,学唱歌曲的旋律部分,并提问学生:这首歌曲的音乐旋律有什么特点?哼唱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怎样的情绪?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第一乐段是男女声齐唱的演唱形式,同学们能够感受到歌曲的节奏非常的坚定有力,表达了奴隶们回到家乡的渴望。

3.教师钢琴伴奏,引导学生跟琴学唱曲谱。并引导学生多次练习歌曲中八度跳进及减三和弦织体(7-2-4)的演唱,纠正学生音准。

4.教师请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简单介绍歌剧《纳布科》。

学生自由进行。

教师总结:《纳布科》是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创作的四幕歌剧,歌剧改编自圣经故事。歌剧描述了纳布科即内比尤查德内扎,巴比伦国王,是一个残暴的侵略者,率领军队占领了耶路撒冷,并驱赶了那里的犹太人。

5.教师指挥,引导学生跟拍演唱歌曲。

6.教师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练习指挥4/4拍。

练习完毕,教师请学生自由上台指挥,其他同学跟指挥演唱,并进行评价。

7.教师请学生联系歌词总结这首歌曲描绘的场景,并谈谈应该用怎样的情绪演唱歌曲?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这首歌曲描绘了犹太人不甘受奴役、思念家乡、怀恋祖国的真挚感情。

8.词曲结合,完整演唱歌曲。

(四)巩固提高

教师播放莫扎特的二部合唱《哈利路亚》,并请学生同桌间交流讨论:合唱时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合唱属于声乐艺术范畴,是多声部音乐的一个品种,以群体歌唱为本体的表演艺术形式之一。所以在合唱时,要追求的谐和、均衡、立体化的和声美,注重协调一致、富有变化的音色美。

(五)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本课所学的歌曲《在幼发拉底河岸》,感受犹太民族不甘奴役,思念家乡,怀恋祖国的真挚情感。

并请同学们在课后观看歌剧《纳布科》,下节课课前,与同学们交流观后感。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简要介绍威尔第。

【参考答案】

威尔第是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作曲家,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左右在米兰开始乐歌剧创作,参与了意大利人民反抗法国、奥地利占领的爱国运动,并在此期间创作了包括爱国英雄歌剧以及爱国歌曲在内的一生中一半以上的歌剧。

威尔第主要代表作品有歌剧《纳布科》《弄臣》《茶花女》《游吟诗人》《奥赛罗》《阿伊达》《西西里晚祷》《法尔斯塔夫》《假面舞会》《唐·卡洛斯》;声乐曲《安魂曲》《四首宗教歌曲》等。

2.为什么要三次带着学生聆听歌曲?

【参考答案】

对于音乐课的学习,首先应该对歌曲有初步的感知和掌握,因此,在学唱之前,设置了多次聆听环节,而这每次的聆听过程都是有目的的进行。通过第一遍的聆听,在对歌曲旋律有初步掌握的基础上,了解作品的速度;第二遍聆听时,再次掌握歌曲旋律,同时了解歌曲的演唱形式;第三遍聆听时,掌握歌曲的构成部分。在初步了解作品后,才能更好地进行学唱。

高中音乐歌剧《卡门》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教师出示斗牛场面的图片,学生观看并联想。

教师提问:请以开火车接龙的方式用词语描述你看见的场面氛围?

学生依次发言。

教师引导渲染:斗牛单单在图片中就给了我们这么多的氛围感受,给了我们这么多想象的空间,那么在音乐中又会给我们怎样不同的惊喜呢?让我走进今天的音乐作品,歌剧《卡门》序曲。

由此导入新课。

(二)初步感知

1.播放音频《卡门》序曲。

并提出问题:欣赏完卡门序曲给了你怎样的情绪感受?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热烈欢快的。

2.教师播放歌剧《卡门》的剧照及片段,提问:有没有人了解这部歌剧?能不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歌剧《卡门》是法国作曲家比才的最后一部歌剧,是当今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剧。主要塑造了一个相貌美丽而性格倔强的吉卜赛姑娘——烟厂女工卡门,她使军人班长唐·豪塞堕入情网,并舍弃了他在农村时的情人——温柔而善良的米卡爱拉。后来唐·豪塞因为放走了与女工们打架的她而被捕入狱,出狱后又加入了她所在的走私贩的行列。然而后来卡门又爱上了斗牛士埃斯卡米里奥,在人们为埃斯卡米里奥斗牛胜利而欢呼时,她却死在了唐·豪塞的匕首下。

3.多媒体播放歌剧《卡门》序曲。

教师提问:卡门序曲的演奏形式是什么?你听到了几个重要主题?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管弦乐,其中重要的主题有四个,它概括了全剧的基本内容,可谓是经典中的经典。

(三)探究学习

1.教师分主题播放《卡门》序曲。

提问:每个主题都在讲着不同的故事发展概要,他们分别给了你怎样的感受和画面?

学生仔细聆听后,探究讨论,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卡门》序曲有四个重要的音乐主题,第一、二主题取自歌剧最后一幕斗牛场外的群众场面,喧闹、欢腾。第三主题为《斗牛士之歌》的主旋律,在威武、雄壮的基调中,作曲家赋予它抒情的成分。第四主题由低音乐器奏出,是卡门的“命运”动机,也是卡门爱情悲剧结局的预示。

2.教师再次播放《卡门》序曲。

提问:每一段旋律,在哪些方式上刻画了这样的故事画面,表现了这样的情绪?

学生组内讨论,自由回答。

老师讲解每一部分采用的不同主奏乐器,及利用节奏呈现的画面氛围,如紧凑的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快速地奏出形成了这种热烈欢快的场面。

3.教师播放《卡门》序曲,学生完整聆听。

4.教师播放歌剧《卡门》选段《斗牛士之歌》,并提问学生:歌曲怎样表现斗牛士的英勇的?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斗牛士之歌》出现在第二幕第二场,是埃斯卡米洛(男中音)向欢呼的群众致意时演唱的,雄壮的音调和进行曲的节奏,将斗牛勇十威猛豪迈的气概表现了出来。

5.教师采用指挥手势,带领学生随着音频进行哼唱旋律。

(四)拓展延伸

1.教师请学生以音乐小组为单位,创编情景剧。

2.表演展示,教师评价。

(五)小结作业

1.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引导学生体会外国文化,对于歌剧作品产生兴趣。

2.课后完整观看歌剧《卡门》。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对于外国作品的学习兴趣?

【参考答案】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也要求我们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需要我们在授课过程中传递我国各个民族音乐的同时,也能够了解和感受不同的音乐文化。为了帮助学生对外国音乐作品产生更好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1)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展示不同音乐作品的人文背景,塑造情景感及审美体验;

(2)根据作品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类似于角色扮演、情景剧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在新课过程中,传递音乐传承的思想,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2.简单介绍一下法国音乐家比才。

【参考答案】

乔治·比才,出生于巴黎,法国作曲家,世界上演率最高的歌剧《卡门》的作者。是浪漫主义时期法国歌剧的代表人物。

歌剧《卡门》是法国作曲家比才的最后一部歌剧,完成于1874秋。它是当今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剧。该剧在比才死后才获得成功。美国女高音格拉汀·法拉的有声电影和查理·卓别林的一部无声电影更是扩大了歌剧的名声。也许正因为作者的刻意创新,本剧在初演时并不为观众接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此后变得长盛不衰。

代表作品《采珠人》《伊凡四世》《阿莱城的姑娘》《卡门》等。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责任编辑:zxf71560)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微信公众号
微博二维码
咨询电话(9:00-21:00)

400 6300 999

在线客服在线咨询

投诉建议:400 6300 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