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教师资格 > 考试题库 >

2019下半年小学科学学科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精选)第二批

2020-01-05 17:01:19| 来源:学员回顾

本次教资面试试题来源于学员回忆与真实试题存在偏差,仅供参考。

小学科学《证明地球在自转》

一、考题回顾

注:图片节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3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上节课中我们认识了哪两位科学历史上的伟大的人物?他们分别提出了哪两种学说?主要的不同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托勒密—地心说,哥白尼—日心说,地球是静止还是运动。

【教师追问】当时人们相信地球在运动吗?人们在地球上感受不到地球的自转,当时科技又不够发达,人们无法从太空中观察地球。人们又是如何证明地球在自转?——《证明地球在自转》

环节二:新课讲授

活动一:摆的特点

活动前:布置实验。A.用铁架台(或自制木架)做支架,挂上一个摆。B.将铁架台和摆一起放到一个圆底盘上。先让摆前后来回摆动起来,再缓慢而平稳地转动圆底盘。

当圆底盘转动后,摆摆动的方向变了吗?是跟着圆盘一起转动了还是基本不变?

活动中:小组实验并记录,填写表格。

活动后:【学生汇报】摆具的摆动方向不变。

【教师总结】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法国一位名叫傅科的物理学家,在家中研究摆的规律时偶然发现:将摆和它的支架放在一个圆形底盘上,将摆摆动起来并且慢慢地转动圆底盘时,摆摆动的方向并没有随着圆盘的转动而转动,而是基本不变。

活动二:傅科摆

活动前:阅读傅科摆相关史实资料,学生阅读后分享;什么是傅科摆?它又是怎样证明地球自转的?

活动中:阅读材料。

活动后:【学生汇报】理解傅科摆的原理。

【教师总结】展示北京天文馆等傅科摆资料,理解傅科摆是一个可重复验证的实验。(“傅科摆”作为地球自转的有力证据,现已为世界所公认。我国北京天文馆的大厅里就有一个“傅科摆”,一个金属球吊在高高的圆穹顶上,摆下面是一个有刻度的大圆盘。摆摆动时人们可以在刻度盘上读取旋转的度数。前去参观的人们都喜欢在这里停留一段时间,亲眼看一看地球是怎样自转的)。

环节三:巩固提高

补充有关地球上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向的现象和人造卫星的观测结果。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作业:继续寻找证明地球自转的证据。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除了教材中的方法,还有哪些方法可以证明地球自转?

【参考答案】

炮弹法;地球自转,地面上水平的物体会发生持续性的偏转,南半球向左偏,北半球向右偏,人们分析射出的炮弹运动的方向,证明了地球在自转。

测量法;地球自转,自转速度随高度而增加,物体自高处向下落的过程中,必然就具有较高的自转速度,最后坠落在偏东的地方,根据这一原理,人们往深井里仍一个物体,在一定的深度,该物体会与井的东壁相撞,从而证明了地球在自转。

重力法;地球自转,由于惯性离心率的作用,地面的重力加速度必然是赤道最小,两极最大,通过测量重力和弧度,证明地球自转。

2.在课堂的实验中,摆的方向是会发生一些偏转,如何向学生解释这一情况并让他们接受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这一特点?

【参考答案】

在理论层面或者实验非常严谨的情况下,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特点,但在课堂实验中,摆的方向在大概率上会发生一些变化,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有很多,有实验装置本身的问题以及操作上不够仔细,或者受空气阻力的影响。这种情况发生后会让学生产生对于结论的质疑,我会在学生做完实验后出示要点:在实验中为确保实验效果良好,摆锤应稍重一些,摆线应稍长一些,让学生结合自己做的实验思考为什么我们的实验数据会产生一些误差,学生通过对比不难得出我们实验的装置需要改进。在后面学习傅科摆知识的时候,学生能够意识到,需要不断改进实验装备和材料,才能够取得更精确的实验数据和结论。

小学科学《观察蚕卵的孵化》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景】展示蚁蚕出壳的动画,并提问学生看到了哪种小动物。引导学生思考黑黑瘦瘦的蚁蚕是怎么变成白白胖胖的蚕宝宝的,又是怎么吐丝的?进而引入本节课题——《观察蚕宝宝》。

环节二:新课讲授

活动一:观察蚕宝宝

(1)教师播放视频:蚕的一生,提问学生:蚕宝宝在一天天长大,我们怎样才能记录下它的成长历程?(拍照片、写日记、做标本……)引导学生为蚕宝宝记日记并附上绘图或照片。

(2)将学生分为四人一小组,给每个小组分发两张纸,一张粘有蚕卵,另一张蚕卵正在孵化。请学生仔细观察并讨论可以记录哪些特征,并将内容记录在草稿纸上。

(3)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结果总结:可以观察蚕卵和蚁蚕的颜色、形状、大小、蚁蚕是如何破壳的。蚕卵是椭圆形的,呈淡灰色,中间有些凹下去。蚁蚕样子像蚂蚁,只有两三毫米长,大部分呈黑色有少量呈深棕色,有稀疏的毛。

活动二:蚕宝宝成长日记

(1)请学生根据大家的总结,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制作创意环保卡片,并在旁边配上插画和图解。并提问:蚕宝宝的日记上还可以记录上什么内容,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还可以补充上蚕宝宝的作息时间、食量、记录时间、记录人以及记录标题。

(2)学生分小组完成任务,教师展示优秀成果,并对全班同学予以肯定。

在完成第一环节后,教师设置“小小科学家”,提问学生:你还想在日记里加什么?并提示学生,我们可以观察蚕发生了什么变化,或者人为的改变一些蚕生活的外部条件,观察蚕的生活是否发生了改变。请同桌两人讨论,并和全班同学表达交流。

(3)教师进行学生观点总结:

①在每次日记之间还可以加上两次观察发现的变化,例如颜色逐渐变白、吃的桑叶逐渐增多;

②给蚕喂养不同的食物,观察蚕是否进食,进食后是否有改变,是否可以正常完成生命周期;

③可以绘制出蚕体重和身高的增长曲线,观察变化。

④蚕蜕几次皮,什么时候蜕皮,蜕皮之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师对学生的观点予以肯定,并提示学生在进行小实验时,动作要尽可能轻柔,用软毛刷刷动蚕宝宝,尽可能不伤害蚕宝宝。并且进行实验时,最好只改变环境中的一个量。

环节三:巩固提高

学生分小组提前制作蚕之后几个生长阶段的卡片。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作业:将学生分为几组,合作养蚕,并记录下蚕宝宝成长的点点滴滴,绘制成小故事卡片,在班级科学角展出。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回答一下蚕的一生经历过哪些阶段,分别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主要经历以下四个主要阶段:蚕卵、蚁蚕、蚕蛹、蚕蛾。

蚕卵:蚕以卵繁殖。蚕卵看上去很像粒细芝麻,宽约1毫米,厚约0.5毫米。蚕卵外层是坚硬的卵壳,里面是卵黄与浆膜,受精卵中的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不断摄取营养,逐渐发育成蚁蚕。

蚁蚕:蚕从蚕卵中孵化出来时,身体的颜色是褐色或黑色的,极细小,且多细毛,样子有点像蚂蚁,所以叫蚁蚕。

蚕蛹:蚕上蔟结茧后经过4天左右,就会变成蛹。蚕蛹的体形像一个纺棰,分头、胸、腹三个体段。蚕刚化蛹时,体色是淡黄色的,蛹体嫩软,渐渐地就会变成黄色、黄褐色或褐色。

蚕蛾(成虫):蚕蛾的形状像蝴蝶,全身披着白色鳞毛,但由于两对翅较小,已失去飞翔能力。

2.如果你的班级有学生特别害怕蚕,无法完成今天的作业怎么办?

【参考答案】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如何去记录和观察养蚕的过程。提升动手实践能力,养成爱护小动物热爱自然的品质。我会耐心开导这位同学,让她试着慢慢接触蚕接受蚕。如果这位同学在我的开导后仍无法克服心理障碍,我会组织班级学生分组完成任务,照顾到该生的心理状态,同时也完成任务。

小学科学《光和影》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放一段精彩的皮影戏,同时提问:剧中生动的动物和头像都是由什么呈现的?为什么是黑色的?

【学生回答】影子。

【教师追问】影子是怎么形成的?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光与影的世界吧!

环节二:新课讲授

活动一:认识光源

活动前:【展示图片】电灯、月亮、太阳、镜子、火柴、萤火虫等,它们会发光吗?哪些会自己发光?你能对他们进行分类吗?

活动中: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分类。

活动后:【学生汇报】电灯、太阳、萤火虫能发光。

【教师总结】像这些能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月亮不是光源。

活动二:探究影子的特点

活动前:在光的照射下物体就能产生影子,那么影子有什么特点呢?我们又可以如何验证呢?

活动中:【学生实验】①实验一:将木块放在桌面上,用手电筒从不同的位置照射,在桌面上分别画出木块的影子;

②实验二:用手电筒照射距离屏不同距离的三个木块,在屏上分别画出它们的影子;

③实验三:用手电筒从上面和侧面照射一个长方体,分别画出它们在桌面上的影子。

【注意事项】①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轻拿轻放,不要用手电筒直接照射人眼;②小组内分工明确,记录好实验现象;③实验结束后物品摆放整齐。

活动后:汇报交流

每个小组上台一边说明实验操作一边说清实验结论,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评价及总结,指出操作不够规范的地方,同时归纳实验结论:

①影子的方向和光源照射的方向有关,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②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遮挡物与光源的距离近时,影子就大;遮挡物与光源的距离远时,影子就小;

③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有关,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

环节三:巩固提高

除了以上说到的关于影子的例子,你还能说出一些影子在生活中的感受和应用么?(晴朗的室外,根据影子的长短和位置可以大致判断出时间;摄影中利用光和影出现了许多美轮美奂的美景)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作业:利用光和影的规律,用筷子和转盘自制一个简易的时钟。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你认为本节课的难点是什么?你怎么设计突破难点?

【参考答案】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出影子的特点。由于本节课的几个小实验比较繁杂,而且涉及到了之后要学习的控制变量法,为了让学生对这个学习方法有一个认识,在实验前我会先让学生进行猜想,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在这些猜想中引导学生该如何一个一个探究呢,引出三个小实验,逐一的进行探究,渗透控制变量法的思想。同时,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积极进行巡视,指导,保证他们在探究中始终围绕核心问题。

2.影子形成的原理是什么?你还能说出其他的应用么?

【参考答案】

影子形成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除了影子以外,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的实例,例如:小孔成像、平面镜成像、站队的时候只看到前一个人就表示队伍站齐了、激光准直等。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责任编辑:zxf71560)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微信公众号
微博二维码
咨询电话(9:00-21:00)

400 6300 999

在线客服在线咨询

投诉建议:400 6300 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