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教师资格 > 考试题库 >

2019下半年初中历史学科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精选)第二批

2020-01-05 16:25:15| 来源:学员回顾
本次教资面试试题来源于学员回忆,与真实试题存在偏差,仅供参考。

初中历史《五四爱国运动》

一、考题回顾

2.内容:

1919年初,法、英、美等国召开巴黎和会。中国代表提出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利归还给中国、废除“二十一条”等合理提案,遭到和会的无理拒绝。消息传来,举国震惊,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5月4日,北京市10余所学校的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合,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还我青岛”等口号,并举行游行示威。北洋军阀政府出动军警镇压,逮捕了许多学生。第二天,北京学生宣布罢课,各地学生纷纷响应。

学生的爱国行为得到了全国各阶层人民的响应。6月初,为支援学生的爱国斗争,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各地工商界纷纷响应。运动中心由北京移到上海。

在全国人民的强大压力下,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的职务。6月28日,中国外交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五四运动是一次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基本要求:

(1)讲清楚五四运动的概况。

(2)教学过程中有情境教学法的应用。

(3)有必要的板书。

(4)试讲时间约10分钟。

答辩题目1.“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的“初心”和“使命”分别是什么?

2.谈一下你对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了解?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歌曲《中国共青团团歌》,并提出问题:歌词中的“五四”指的是什么呢?为什么说“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原因

教师讲述:要想了解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我们还要拨动时针让时光倒回到1989年。这一年山东沦为德国的“势力范围”,受其管制。后来爆发了一战,中国作为正义的一方参与其中,但战争期间日本趁机入侵山东。战争结束后,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准备参加由英、法、美等国召开的巴黎和会。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在这次会议上中国外交代表团会提出什么诉求?这些帝国主义国家又会怎么做?

学生明确:外交代表团要求德国将山东的权利归还给中国,提出废除“二十一条”等条件。但是这些合理提案却遭到无理拒绝,这些帝国主义国家还决定将德国在山东侵占的权益转给日本。

教师追问:中国像战败国一样被人宰割,这一消息传回国内,人们有何反应?

学生回答:举国震惊,群情激愤,于是爆发了五四运动。

教师强调: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也就成为了五四运动的导火索。

(二)过程

教师在多媒体展示史料《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提问:五四运动到底是如何进行的呢?

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

学生分析总结: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学生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还我青岛”等口号举行游行示威,但遭到北洋政府的镇压。第二天,北京学生宣布罢课,各地学生纷纷响应。

教师总结:这一阶段的主力是学生,地点在北京,斗争方式是学生罢课。

教师播放《五四风雷》视频片段并让学生思考:虽被镇压,但学生的爱国行为得到了全国各阶层的响应。后来又进行了一次爱国斗争。这一次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回答:6月5日,上海一些纱厂、印书馆工人进行了大罢工,商人也罢市,学生也罢课了。

教师提问:这次全国人民的抗争,最终是什么结果呢?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张宗祥、陆宗舆三人的职务。6月28日,中国外交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教师在多媒体展示学生、工人游行图片,并设问:这场运动的胜利离不开学生和各阶层的抗争,这体现了他们的什么精神品质呢?

学生回答:体现了忧国忧民、不屈不挠、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师总结:这种精神也被称为是“五四精神”!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我们应当继续发扬!政府为了纪念五四运动,宣布五月四日作为中国青年节。

(三)意义

教师安排学生阅读教材和史料进行小组讨论:五四运动是什么性质?它的爆发有何深远意义呢?

我们当前所进行的运动,是一个全民的运动,不是任何武力所能压制得了的。

小组代表回答:五四运动是一次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教师补充讲解:在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显示出伟大的力量,而且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也起到了领导作用,极大的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因此,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进行情感升华。

2.作业:课下观看电影《我的1919》,下节课谈谈观后感。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的“初心”和“使命”分别是什么?

【参考答案】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2.谈一下你对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了解?

【参考答案】

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部分。所谓旧民主主义革命,是指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国家为目的的、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则是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由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目标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即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首次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把它概括为“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1948年,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总政策,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是对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完整的科学表述。

初中历史《西汉的建立》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朗读唐朝诗人王珪所作《咏汉高祖》中的诗句“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提问学生:诗中的汉祖是谁呢?

学生回答:建立西汉的汉高祖刘邦。

教师追问:西汉是如何建立的?建立之初面临着怎样的社会境况?引发学生思考,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背景

教师播放纪录片《楚汉之争》的片段,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楚汉之争的结果如何?

学生观看后回答:刘邦打败了项羽,统一了全国。

教师接着提问:在楚汉之争中为何刘邦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并结合课下收集的资料回答,之后教师总结:楚汉之争后刘邦、项羽相互角逐,在这场比拼中,项羽具有强烈的旧贵族意识,不善于用人,不能重建统一王朝。而刘邦知人善任,因势利导,终于战胜了项羽。

教师补充: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二)社会境况

教师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刘邦好不容易坐上了皇帝,心里兴奋之情言溢于表,可是没过多久,高祖却眉头紧皱起来。西汉之初遇到究竟遇到了怎样的困境呢?

材料 而汉则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饿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汉书·食货志》

学生结合史料及教材,回答问题:1.西汉建立之初,人民失去农作之业,从而发生大饥荒;2.全国只有五千石粮食,人们互相残杀啃食,死的人超过了一半;3.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的土地荒落;4.当时连皇帝的马车也配不齐毛色相同的四匹马,有些将相出行能乘牛车,人民得不到温饱。

教师紧接着提问: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社会境况?

学生结合教材,回答: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及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造成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教师用语言引导学生想象:如果你生活中当时的社会,你会面临什么?

学生结合之前的回答畅所欲言:作为农民我会面临饥饿,食不果腹,因为战争家里劳动力少、农具稀缺,没办法更好地耕作;作为商人面临社会动乱,没办法更好地交易;作为教师,没办法安心授课。

教师总结:长期的战乱使得汉初生产、生活遭到严重破坏,社会动荡不安。

(三)启示

教师请同学们以历史小组为单位,5分钟时间思考:如果你是西汉初年的朝廷大臣,你认为此时西汉的首要任务是什么?给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呢?

学生交流后,回答:汉朝首要任务是要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才能化解危机。给我们的启示是战争不利于人民的生产生活,只有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下,人民才可以生活得更加幸福。我们要坚决抵制一切破坏社会安定的因素,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作业:学习本课后,你对汉朝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有什么建议呢?请同学们课下搜集资料,下节课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自己的观点。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说一说文景之治出现的具体原因有哪些?

【参考答案】

汉高祖及其后的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灭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和劳役等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文景时期,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发展。历来被视为封建社会的“盛世”,史称“文景之治”。

2.请你说一说教学过程的设计要点?

【参考答案】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

(3)设计出以任务型教学指导下的师生互动方式。

(4)争取准备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安排。

(5)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处理,发掘出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及育人作用。

(6)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

初中历史《拿破仑帝国》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大卫的名画《拿破仑加冕》,并做简单介绍:这幅画描述的是拿破仑加冕的场景,拿破仑从教皇手上抢过皇冠,给自己加冕。接着提问:拿破仑作为法兰西共和国的将军,怎么会成为帝国的皇帝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相关的知识。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对内政策

教师介绍:热月政变后成立的督政府软弱无能,对内无法镇压叛乱,对外无法打败反法联盟,法国人民希望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在这样的背景之下,1799年,拿破仑·波拿巴发动政变,组成了一个新的政府,很快建起一套高效率的国家机器。

教师提问:拿破仑在执政期间采取了哪些政策呢?请同学观看纪录片《大国崛起》的相关片段,结合课本与同桌交流进行总结。

学生回答:他十分重视改善财政和发展经济,大力发展工商业和农业。为了整理革命以来的立法成果,拿破仑还主持制订了民法典,名为《拿破仑法典》。

教师展示《拿破仑法典》的相关史料,并提出问题:《拿破仑法典》体现了什么原则?带来了什么影响?

学生结合史料,回答问题:法典体现了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带来的影响也很深远,不仅今天仍然在法国施行。后来,很多国家的民法都以《拿破仑法典》为参照蓝本。

(二)对外战争

教师介绍:同一时期,拿破仑不仅在对内政策上取得了成就,在对外战场上他也大败反法联盟,个人威望如日中天。在这样的局势下,1804年,经公民投票,法国改为帝国,史称“法兰西第一帝国”,拿破仑加冕称帝。于是就出现了大卫画作里的那一幕。

教师提问:拿破仑虽然当上了皇帝,但在欧洲君主眼中,它仍然是革命的后继者。反法同盟继续进攻法国,战争的结果如何呢?

学生结合教材,回答问题:反法联盟一次次与法国较量,一次次败在拿破仑手下。拿破仑大军所向披靡,几乎横扫欧洲大陆。

教师继续引导:我们怎样评价拿破仑帝国的对外战争呢?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相关材料,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分析。

小组代表回答:拿破仑大军横扫欧洲大陆之时,所到之处废除了各地封建特权,打击了欧洲国家的封建制度,有利于欧洲社会的进步,也对当地人民进行压榨和掠夺,给其它国家的人民带来了很大伤害。

教师总结:拿破仑战争具有双重属性,既有进步性,又有侵略性。在历史上的很多人物和事件都有着双重属性,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所以应该学会一分为二看问题。

教师补充:拿破仑帝国虽说强大,但是存在时间并不长久,1812年拿破仑远征俄国,大败而归。1815年,法兰西第一帝国就走向了覆灭。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请学生担任小老师带领学生共同复习本节课所学。

2.作业:请同学们课后搜集关于拿破仑的其它画作,下节课进行分享。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简述法国大革命爆发的背景。

【参考答案】

(1)原因

根本原因: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直接原因:严重的财政危机。

(2)条件

经济基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阶级基础:资产阶级要求享有政治权利。

社会基础:封建等级森严,社会矛盾尖锐。。

2.中学生历史学习应该具备哪些基础?

【参考答案】

(1)兴趣基础,兴趣是学好历史的重要基础,当学生对于某一历史知识产生兴趣时,其求知欲、好奇心得以充分体现,理解、消化知识的速度和程度也会大大提高。

(2)听课基础,课堂是历史学习的主阵地,学生学好历史的关键在于听课,掌握好听课技巧,切实做到听课与预习、记录、思考的有机结合。

(3)阅读基础,学会学习,关键在于学会如何读书。学生要学会阅读,掌握批注式、摘录式、概要式、选读式、速读式等阅读方法,从而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

(4)表达基础,历史学习的表达,不仅包括文字表达,还包括口头表述。在历史教学中,应注意鼓励学生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或者用历史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充分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责任编辑:zxf71560)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微信公众号
微博二维码
咨询电话(9:00-21:00)

400 6300 999

在线客服在线咨询

投诉建议:400 6300 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