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教师资格 > 考试题库 >

2019下半年高中历史学科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精选)第二批

2020-01-05 16:45:31| 来源:学员回顾

本次教资面试试题来源于学员回忆,与真实试题存在偏差,仅供参考。

高中历史《从盟友到对手》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史料,提问:从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基辛格的言下之意意在说明什么?

学生结合史料,回答:实质是美苏划分欧洲和远东的势力范围,表明美苏两国占据国际政治的中心位置,为战后世界形成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打下了基础。

(二)政治力量对比

教师继续展示史料,请同学们以历史小组为单位,5分钟时间思考: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世界主要国家的政治力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二战后,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苏联的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引起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敌视。

教师追问:除此之外,美苏成为对手的原因还有哪些?

学生结合教材,回答: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也日益加剧,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

(三)序幕及开始

教师引导并提问:美苏间的敌对,我们通常称为美苏“冷战”,即除了直接交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美苏“冷战”的信号是由谁首先发起的?

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材料,回答:1946年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顿发表演说,拉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

教师继续提问: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旨在呼吁美国与英国一起抵制苏联的扩张,遏制苏联的发展。为此,杜鲁门做出了怎样的回应?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学生交流回答: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要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这些政策和纲领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教师补充:此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美苏“冷战”从此开始。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请学生担任老师带领学生共同复习本节课所学。

2.作业:美苏冷战的表现有哪些?课下搜集资料,下节课交流分享。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你谈谈冷战的影响?

【参考答案】

积极:双方势均力敌,避免新的世界大战;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长期共存,使世界向整体性发展;促进了第三世界的崛起。

消极: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冷战局面的出现引发了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相交,造成国际局势一次又一次的紧张,最终苏联解体,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2.人们都说:“教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和一双欣赏的眼。”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参考答案】

我十分认同这句话,因为教师只有拥有宽容的心和欣赏的眼,才能够理解并包容学生的一些过失,并去发现学生身上的美好,使他们能够自信快乐的成长。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就是被人赏识的渴望。”

在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那些学生因调皮捣蛋而著称,大多数教师面对这样一群几乎不把老师放在眼里的学生,都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态度,认为这群学生无可救药。而代课教师马修发现他们喜欢唱歌并拥有一副金嗓子的特点,帮助每个学生拾回了自信,让这群他人眼中毫无希望的坏学生重新找到他们自己人生的方向,使这个放牛班的学生拥有了春天。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既要理解和允许学生犯错,尊重学生的人格,真诚地帮助学生认识并改正自己的错误,引导学生建立健全人格;又要相信每一名学生都是天使,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美好,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发现这份美好并将其放大。

当然,宽容和赞美不代表无原则的包容、迁就和纵容,教师应该对学生宽严适度、恩威并施,使学生们能够自信又不自负,能够明确自己的错误又不因此而自卑,既经得起鲜花与掌声,也耐得住困难与挫折。

高中历史《汉赋的风采》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关于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的故事,并提问学生:说起司马相如就不得不说到他写的赋,汉武帝还因读过他的赋提升其为中郎将,那汉赋到底有什么魅力呢?引发学生思考,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汉赋的背景

教师播放纪录片《中国通史》中关于两汉文化的片段,提问学生:什么是赋?汉赋有何特色?

学生观看后结合教材回答:赋是从骚体诗演变而来的散文和韵文并用的文体。赋继承了先秦诸子散文巧文多智的特色。

教师补充:汉初,国力较弱,思想上提倡无为而治,文化崇尚简朴,赋体文学未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汉武帝时代赋的床桌走向全盛阶段。

(二)汉赋的代表及特点

教师请学生阅读教材并提问:汉赋的代表人物及作品有哪些?

学生回答:西汉早期的赋以贾谊的《吊屈原赋》最为著名,汉武帝时期以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为代表,西汉后期最著名的赋作家为杨雄。东汉时期,班固、张衡的作品地位最高,如班固的《长杨赋》《西都赋》,张衡的《西京赋》《东京赋》都广为流传。

教师出示材料并提问学生:汉赋四大家,一般是指西汉的司马相如、杨雄以及东汉的班固、张衡。那西汉与东汉赋的特点各是怎样的呢?

学生回答:西汉早期的作品如贾谊的《吊屈原赋》等,借物抒怀,意境深沉;汉武帝时期的赋以气势恢宏、辞藻华美为主要特征,反映了当时文人气度的宏阔广大,时代精神的豪迈勇进,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东汉后期长篇幅渐少,各种抒情写景的短篇小赋兴起,从而摆脱了长篇赋文辞铺张的弊病,意境更为清新活泼。

(三)汉赋的评价

教师展示关于汉赋评价的相关史料,提出问题:有人说汉赋华而不实,有人说汉赋宏伟壮观,你们是怎样看的呢?请同学们以历史小组为单位,进行五分钟的讨论。

小组代表回答:一方面汉赋辞藻华丽,但也可以反映了时代风貌,有些汉赋经典还隐含着深刻的哲理,比如《子虚赋》《上林赋》对于汉武帝的奢侈进行了批判。但汉赋发展到后期,就一味地追求辞藻的华丽,而忽视了文章的内涵,最终走向衰落。

教师补充:汉赋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风格、意义,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学的魅力。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作业:除了汉赋,我国还有哪些古典文学形式,请大家课下查阅资料?下节课一起分享。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你知道的汉赋名家及代表作有哪些。

【参考答案】

宋玉的《风赋》;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东方朔的《答客难》;杨雄的《长杨赋》;班固的《两都赋》等等。

2.请你说说有哪些可以利用的校外历史课程资源。

【参考答案】

(1)利用历史遗迹、遗址,以及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组织学生参观,增强直观的历史感受。

(2)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

(3)发现和利用本地区丰富的人力资源,如历史见证人、历史专家学者、阅历丰富的长者等。

(4)家庭也是历史学习的一种资源,家庭所收藏的照片、图片、实物、家谱或族谱,以及长辈对往事的回忆和记录,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有助于学生的历史学习。

高中历史《东方的诱惑》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15世纪绘制的世界地图以及16世纪绘制的世界地图,请学生认真观察、对比,思考:两幅地图有何不同之处?

学生观看地图,回答问题:15世界的世界地图比较模糊,没有大洋洲和美洲等地,而16世纪的地图已经能够还原世界的大致轮廓。

教师继续引导: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改变?这种改变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引发学生思考,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过渡:我们都知道欧洲人对东方尤其是中国的商品,如丝绸、茶叶等,一直特别喜爱,因此一直有着传统的东西方商路,他们为什么还要开辟新航路呢?

(一)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1.原有东西方商路受阻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15世纪以前欧亚贸易路线图”,并提问:原有的东西方商路有哪些?15世纪中叶以后,东西方商路出现了什么问题?

教师配图讲解:15世纪以前欧亚贸易主要有三条商路。这三条商路最后都汇聚于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东方的商品到了这里一般由阿拉伯人和意大利人转手,价格一抬再抬成为极度昂贵的奢侈品。15世纪中叶以后,奥斯曼帝国势力强大,控制了亚欧商路的枢纽,西欧同东方贸易更加困难。

教师提问:面对这种情况,西欧人有什么想法?

学生回答:西欧人渴望开辟一条绕过地中海前往东方的新航路。

2.“寻金热”的出现

教师带领学生看教材中插图“西欧商人清点钱币图”,并提问:图画中的主人公在做什么?女主人的目光在看哪里?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男主人公在数金币和银币,身边的女主人在看着他数钱。这幅画实际上反映了当时欧洲人普遍的一种心态即对金钱的崇拜。

教师继续追问:人们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崇拜黄金的心态呢?

学生结合课下搜集的资料回答:这是因为随着15世纪欧洲各国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作为货币的黄金、白银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人们对黄金、白银的渴望也日趋强烈。在当时的社会,黄金和白银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教师利用幻灯片出示材料,提问:欧洲人会向哪里寻求黄金呢?材料如下:

学生回答:《马可·波罗游记》在欧洲广泛流传,欧洲人认定只有到中国等东方国家才可以得到他们梦寐以求的黄金,“寻金热”就此形成。

(二)新航路开辟的条件

过渡:除了有形的黄金的魔力外,开辟新航路还有无形的精神动力。

教师安排学生结合课本,自行思考:开辟新航路的精神动力有哪些?

学生回答:西欧人传播天主教的热情;此时欧洲兴起了文艺复兴运动,提倡肯定人的作用和价值,鼓励人们勇于开拓进取去挑战。

过渡:开辟新航路的动机看来已经足够强烈了。想要完成这次开拓,必要的客观条件也是必不可少的。

教师安排学生以历史讨论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大家想象一下,假如自己要组织一次远洋航行,都需要准备些什么?

小组代表回答:需要一些客观条件,比如海船、物资和资金、指南针、轻便快速的大船、绘制地图。

教师补充:当时的航海家还获得了西班牙、葡萄牙统治者的支持。西班牙和葡萄牙濒临海洋,统治者积极支持海外探险活动,希望获得海外财富,以增强在欧洲的地位。这是新航路得以开辟的主观条件。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作业:请学生们课下查找资料,了解我们今天吃的红薯、玉米、番茄以及喝的咖啡,是否原产自中国?如果不是,这些分别是从哪里传入我国的?下节课进行交流。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你对比一下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

【参考答案】

第一,从时间上看,郑和下西洋比欧洲的达·伽马、麦哲伦和哥伦布的航海早半个多世纪。在规模和航海次数方面,外国与中国是无法比较的,这说明中国人民有足够的能力和胆略征服海洋。第二,从目的上看,郑和下西洋主要是政治目的,宣扬国威,内容是贡赐贸易,以和平友好交往为主;西欧主要是出于经济目的,侵占海外殖民地。第三,从影响和后果来看,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同亚非国家人民的友谊,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贡赐式的贸易是违背经济规律的,给明政府造成巨大经济负担;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成长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同时,其规模、影响越来越大,为后来大规模的殖民扩张打下了基础。

2.说一说教学评价的方式有哪些?

【参考答案】

 

学习档案、历史习作、历史制作、历史调查、考试。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责任编辑:zxf71560)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微信公众号
微博二维码
咨询电话(9:00-21:00)

400 6300 999

在线客服在线咨询

投诉建议:400 6300 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