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大器晚成的艺术家,许多人第一反应或许都是齐白石先生,但有一位与他同时代的国画大家,在八十岁的时候才在上海有了人生第一场画展,这个人就是黄宾虹。
黄宾虹,名质,字朴存,号宾虹。安徽歙县人,祖上为诗书世家,虽然父亲经商,但是期望儿子可以读书做官,故而黄宾虹自幼攻读诗文经史,学习篆刻、书法、绘画。1895年,黄宾虹曾致函康有为、梁启超,支持维新变法,后因在家乡进行反清活动,被迫于1907年出走上海。在上海从事过研究、编辑、出版、教育等多种工作,并且西游四川、南下桂林,广览名迹、遍观奇景。
1937年黄宾虹应北平古物陈列所邀请北上,又遇北平沦陷,困在北平11年。在此期间,他专心作画,沉浸在金石等文物的研究中,竟日不释手。遇到访客,他便给人看平日所画的出游的画稿,多达数万页,都是草草勾勒于粗麻纸上,不加皴染,每个见过的人都为他的勤奋感到惊骇。在此期间,他整理了自己的绘画理论,收录于《黄宾虹画语录》及《古画微》中,提出了“笔法五字诀”与“墨法七字诀”,是为黄宾虹画法的中心思想。
抗战成功后已是85岁的黄宾虹借杭州西湖艺专聘请得以重回杭州,虽然此时已患白内障,但这段时期却是他产量最高的时期。1955年因癌症逝世,遗言将生平所有书画文物捐赠给国家,也是由此政府在他故居上建立了“黄宾虹先生纪念馆”,使得我们今天依然得以见其成就。
黄宾虹在60岁之前学古人,70岁后自创面目。早期作品疏朗淡雅,被称为“白宾虹”;晚年画风沉厚浓郁,浑厚华滋,被称为“黑宾虹”。他以重视笔墨著称于近现代画坛,倾尽毕生精力研究笔墨之妙趣,推崇书法入画,讲究一波三折、刚柔适中,强调笔墨“淋漓而不臃肿”,反复积染而不呆板。黄宾虹虽然临摹古人,但他将写生作为自出新意,一扫前人拘泥模仿风气的主要手段,“传统”地把握了文人画最宝贵的东西,在造化深处体味笔墨的变化。
虽然黄宾虹在自己的绘画理论中没有明确指出自己将传统的笔墨推向新的高度,但他以自己的实践进一步将中国山水画导向了解构与抽象。需要指出的是,20世纪传统三大家——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中,只有黄宾虹以山水为主,而中国花鸟画相较于山水有比较多的发展空间,山水画已经趋向于闭合,有着群峰蔽日之势,很难再有所突破创新,但黄宾虹走出了一条师法造化的奇路,也造成了他的画有些难懂,但又能表现出现代感的原因。
《武彝山水图》是其成熟期的代表作,也是为祝寿而作。全画以崇山峻岭为主,有寺庙隐于山腰,有庄园建于山脚,河边一叶小舟正要抵岸。此画以写实为主,兼皴带染,墨泽中心浓丽而四边淡开,笔迹墨痕跃然纸上,墨华鲜美,浑厚滋润,好像永远见不到它干燥,深厚的墨色之间,跃动着郁勃的生机。
由于晚年白内障的关系,黄宾虹双眼时常看不清楚,有时更在画的背后加墨,下笔完全顺其自然。《夜山图》是黄宾虹91岁所作,全画在淡墨的轮廓之上,以浓墨的点擦递加,表面上似乎杂乱无章,但远看便能看出丰富的虚实、疏密变化,山体脉络如龙蛇游动,营造出夜色之下深山的莫测与气息地涌动,使画面充满了张力与韵律感。在这里笔墨获得了空前的自由,从物象中解脱出来,彰显着自己独特的视觉魅力。
黄宾虹有着近一个世纪的人生经历,在他70多年的创作中,以浓、淡、破、泼、积、焦、宿的墨法在平、圆、留、重、变的笔法中显山之筋骨、显水之灵动、显人之精神。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参悟造化,创作出浑厚华滋、苍润中蕴含生机,混沌里迸发华彩的独特画风,成为我国山水画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中公教育解析
欢迎关注中公张家口教师招聘考试频道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