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教师资格 > 考试题库 >

2024教师资格证考试每日一练第29期答案

2024-02-27 10:48:53| 来源:中公教师资格考试网

相关推荐:2024教师资格证考试每日一练第29期

考试题库:[各地区试题] [模拟试题] [强化训练题] [每日一练]

科目一(1-4)

1.【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基本能力中逻辑思维能力的推理。根据题干内容可翻译成“如果P,那么Q的命题”,则“肯定P→肯定Q”那么可以推出“否定Q→否定P”。“我的朋友没有大发脾气”为“否定Q”,则可推出否定P,即“我没有谈我朋友的隐私。”ABD三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正确答案为C选项。

2.【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逻辑推理能力。茶壶有很多种,由紫砂烧制而成的茶壶是其中一种,名为紫砂壶。通过雕刻工艺可以增加茶壶的美观感。特别要注意的是,由紫砂原料到茶壶成品时通过高温烧制而成的,并不是通过雕刻而成。选项A可以对应相似的逻辑关系。其中油漆可以作为动词。木材制作的房门是房门的一种,油漆工艺可以增加门的美观感。而B、C、D三项中的“制作”“生产”“铺设”都是原料到成品制件的加工生产过程。所以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故本题选A。

3.【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第一项+第二项)×3=第三项,(2+4)×3=18,(4+18)×3=66,(18+66)×3=(252),故本题选D。

4.【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 1+2+3→239的规律:2=1×2,3=1×3,9=(1+2)×3,后两个式子也是如此。按照这个规律式子左边为3+4+6,式子右边应为3×4=12;3×6=18;(3+4)×6=42;组合到一起为121842,故本题选A。

科目二(5-10)

5.【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选项A,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在这些活动中形成了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以此来适应外部环境和进一步探索外界环境。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选项B,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能运用言语或较为抽象的符号代表他们经历过的事物。但这一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很好的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选项C,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7-11岁),这一阶段的儿童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题干中学生需要借助实际经验及教具来进行逻辑思维,符合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特点,故C项正确。

选项D,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已经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6.【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

综上所述,A、C和D项与最近发展区描述不符,所以本题选择B。

7.【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记忆的分类。

根据记忆内容保持的时间长短划分:瞬时记忆(感觉记忆、感觉登记)、短时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其中短时记忆是指存储时间不超过1分钟的记忆。短时记忆是信息从瞬时记忆到长时记忆的一个过渡阶段,也称为工作记忆。短时记忆信息保存的时间较短,容量有限,其内容如果不被复述会被遗忘;如果经过复述、运用或进一步加工,它会被输入长时间的记忆中去。故C项说法正确。

8.【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观察的品质。观察的品质包括;目的性、客观性、精细性、敏锐性。其中观察的全面性要求通过观察反映事物的全貌以及事物的组成部分和相互联系。题干中“既见森林,又见树木”,体现了观察了事物的全貌,说明了观察的全面性。故本题选择B选项。

9.【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的操作活动方式。如骑车、绘画、体操、跳舞等都属于操作技能。操作技能的表现多种多样,但都是借助于肌肉、骨骼的动作及相应的神经系统活动来进行的。心智技能也叫智力技能、认知技能,它是一种借助于内部力量调节、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如默读、心算、写作、观察和分析等技能。题干中人借助于骨骼,肌肉实现的是操作技能。故答案选择D。

10.【参考答案】中公教育解析: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贯穿于个体的一生,整个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八个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前五个阶段)

(1)婴儿期(0-18个月左右):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这一阶段,尤其是生命的前几个月,婴儿的目标是建立起对周围世界的基本信任感。如果婴儿得到较好的抚养并与母亲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儿童将对周围世界产生信任感,否则将产生怀疑和不安。

(2)儿童早期(18个月到3岁):自主对羞怯与怀疑。儿童开始表现出自我控制的需要与倾向,渴望自主并试图自己做一些事情。这时,父母要允许儿童自由地探索,给予适当的关怀和保护。如果父母对儿童一味的严厉要求和限制,会使得儿童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3)学前期(3~6、7岁):主动感对内疚感。本阶段的危机在于儿童既要保持对活动的热情,又要控制那些会造成危害或可能被禁止的活动。成年人应该是监督而不是干涉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活动。过多的干涉可能会造成儿童缺乏尝试和主动性的性格。

(4)学龄期(6、7~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儿童的成功经验增强了儿童的胜任感,其中的困难和挫折则导致了自卑感。这些成功的体验有助于儿童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建立勤奋的特质,表现为乐于工作和较好的适应性。成年人对于儿童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勤奋给予鼓励是必要的。教师对学生行为的评价对儿童的自我概念具有重要的影响。

(5)青年期(12~18岁):角色同一对角色混乱。个体此时开始体会到自我概念问题的困扰,也即开始考虑“我是谁”这一问题,体验着角色同一与角色混乱的冲突。这里的角色同一性是有关自我形象的一种组织,包括有关自我的能力、信念、性格等一贯经验和概念。如果个体在这个时期把这些方面很好地整合起来,他所想的和所做的与他的角色概念相符合,个体便获得了较好的角色同一性。

由此获得的教育启示:

(1)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指出了人生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及所需要的支持帮助,这有助于教育工作者了解中小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各种冲突,从而采取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2)帮助处于学龄期的学生适应勤奋和自卑危机。学生总是在努力认为自己是有能力有价值的个体。但他们马上就不得不面对现实,学生一旦被划入低水平组和被评为差等级,他们就很快失去了最初对成功的期望,这将可能导致颓废。教师对学生的行为评价以及课堂组织的方法对儿童的自我概念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3)帮助学生适应同一性和角色混乱危机。青少年想被看作一个成人。他们一般愿意以类似成人的行为作出反应,这一原理意味着:中学生绝不应该被当作“孩子”看待;绝不应在其他同伴或其他有关的人面前轻视青少年;给以明确的指示,让学生独立完成任务;要注意同伴之间的关系。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责任编辑:侯文)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微信公众号
微博二维码
咨询电话(9:00-21:00)

400 6300 999

在线客服点击咨询

投诉建议:400 6300 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