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教师资格 > 考试题库 >

2024教师资格证考试每日一练第010期答案

2024-01-15 10:33:17| 来源:中公教师资格考试网

相关推荐:2024教师资格证考试每日一练第010期

考试题库:[各地区试题] [模拟试题] [强化训练题] [每日一练]

科目一(1-4)

1.【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印象派画家及其作品。《日出·印象》的作者为莫奈。这幅作品是印象派绘画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该流派名称的来源。

雷诺阿,印象派画家,代表作品有《包厢》《游船上的午餐》等。

高更,后印象派画家,代表作品有《黄色基督》《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等。

毕沙罗,印象派画家,代表作品有《蒙马特尔大街的傍晚》《红屋顶》等。

2.【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外国经典芭蕾舞剧。《胡桃夹子》是根据德国作家霍夫曼的童话《胡桃夹子和鼠王》改编的。作品讲述女孩克拉蕾在圣诞节得到胡桃夹子,晚上梦见胡桃夹子变成一位王子带着她历险、游玩的故事。音乐充满了单纯而神秘的色彩,具有强烈的儿童音乐特色。该剧后成为圣诞节的传统上演剧目,有“圣诞芭蕾”的美誉。

《天鹅湖》和《睡美人》都是柴可夫斯基所作的芭蕾舞剧。《吉赛尔》是早期浪漫主义芭蕾舞剧的代表作,有“芭蕾之冠”的美誉。

3.【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诗词内容及其作者的对应。“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出自刘禹锡的《杨柳枝词九首》,意为长安道上的树木数不胜数,只有杨柳寄托相思别离,表达了作者的惜别之情。

B项出自欧阳修的《玉楼春》。C项出自高鼎的《村居》。D项出自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4.【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女科学家及其主要成就。吴健雄以核物理方面的研究著称于世。1990年,经国际小行星中心批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将国际编号为2752号的小行星命名为“吴健雄星”。

科目二(5-10)

5.【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德育工作的重点。《小学德育纲要》中指出,小学阶段的德育要“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小学阶段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该阶段德育工作的重点是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师要抓住这个关键期,着力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等。故此题选 B。

A 项,道德知识的传授强调道德认识,小学生的道德认识主要表现在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及道德信念的形成三个方面。

C 项,道德信念的培养强调道德信念是坚信道德规范的正确性并伴有情绪色彩与动力性的道德观念。它是道德目的和动机的高级形式,是道德认识形成的关键因素。

D 项,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强调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要引导学生学习怎样正确地看待周围事物,初步学习全面地发展地看待问题的方法。

6.【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德育方法的应用。说服教育法又叫说理教育法,是通过语言说理,使学生明晓道理,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认识的德育方法。题干中,老师应该采取说服教育法教育小芳,使她明白是非对错。故此题选 A。

B 项,陶冶教育法又称情感陶冶法,它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陶冶教育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C 项,榜样示范法是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D 项,实践锻炼法是教育者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实际活动,在行为实践中使学生接受磨炼和考验,以培养优良思想品德的方法。

B、C、D 三项不符合题意,故此题选 A。

7.【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 U 型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即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导致工作效率下降。此外,动机的最佳水平还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学习较复杂的问题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低些;在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高些。

由此可知 ABD 错误,C 选项,正确反映了二者的关系,故本题选 C。

8.【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点为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感指个人对自己是否具有通过努力成功完成某种活动的能力所持有的主观判断与信念。根据自我效能感的含义可知本题答案为 B。

选项 A,成就感指一个人做完一件事情或者做一件事情时,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愉快或成功的感觉,即愿望与现实达到平衡产生的一种心理感受。

选项 C,自我实现感是指当个体的各种才能和潜能在适宜的社会环境中得以充分发挥,实现个人理想和抱负的内心感受。

选项 D,正确归因是韦纳的观点,是强调人们在归因时要尽量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努力而尽量少归结于能力。

A、C、D 三项与题意不符,故本题答案为 B。

9.【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包括顺序性、阶段性、不均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选项 A,顺序性是指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

选项 B,阶段性是指个体的发展是一个分阶段的连续过程,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的更替的,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的过渡做准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注意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选项 C,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个体内部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另一方面是个体内部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平衡。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的进行教育。

选项 D,个体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它不仅是自然性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在教育工作中发现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教育工作要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综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启示我们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的进行教育。故本题选择 C 选项。

10.【参考答案】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对德育原则的理解。

(1)材料中老师贯彻了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该原则是指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材料中当老师听到家长把孩子骂的一无是处的时候,能够及时的发现孩子学习劲头足,上课非常认真的优点,并在家长面前表扬孩子,增加了孩子的自信,成绩也获得了提高,体现了依靠积极因素(学生优点)克服消极因素(学生缺点)的原则。

(2)贯彻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的要求包括:

①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②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③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责任编辑:侯文)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微信公众号
微博二维码
咨询电话(9:00-21:00)

400 6300 999

在线客服点击咨询

投诉建议:400 6300 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