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教资面试试题来源于学员回忆与真实试题存在偏差,仅供参考。
初中道德与法治《慎重结交网友》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课堂导入
分析资料,导入新课
出示课前对学生进行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分析图表,让学生分享网上交友的经历,以及微信、微博等新交友平台的使用感受。
教师总结: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平台,网络世界拓宽了我们的朋友圈,大家通过互联网关注自己的兴趣点和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互联网成为我们进行社会交往的重要途径。那么网络交友应该注意些什么呢?让我们在今天的课堂上寻找答案。
通过分享交流活动导入今天的新课《慎重结交网友》。
环节二:新课讲授
1.理性辨别、慎重选择
活动一:创设情境
小红是初二的学生,从网上认识了几个投缘的朋友,关系非常融洽。最近小红很烦恼,一位网友心情不好找她倾诉,小红也很为她担心,每晚都聊天安慰她,有时太晚都没时间写作业,为此被老师批评了好几次。还有一位网友找小红借钱。小红很纠结,现在不是该为朋友付出的时候吗?我该怎么办?
请你来帮小红想想办法。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网上交友,需要考虑对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影响,学会理性辨别、慎重选择。对于交友而言,互联网只是一个工具,关键在于我们怎么使用它。
2.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活动二:小组讨论
出示图片一:关于网友向小李索要家庭地址、电话号码的聊天记录。
出示图片二:周杰伦自拍照。
请学生分组讨论:
⑴如果有网友索要你的家庭地址和电话号码,你愿意告诉他吗?为什么?
⑵你会在朋友圈里晒自拍吗?发朋友圈时,我们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虚拟世界的交往,带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网络交往中,要关注网络安全问题,我们要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例如,对陌生人的邀请,不轻易接受;对个人的照片、家庭住址、经济状况、联系方式等,要注意保密;遇到问题时,要学会求助。
3.将网上的朋友转化为现实中的朋友,需要谨慎
活动三:合作探究
材料一:“我该不该去见网友?”讨论帖。
材料二:“13岁少年因见网友引危机”报道。
同桌之间合作探究,如果你是小梅,你会怎么办呢?
教师总结:将网上的朋友转化为现实中的朋友,需要谨慎。除了考虑安全因素,我们还需要面对很多问题:彼此是否都愿意把真实的自己完全袒露给对方;对方与自己的想象有差距,该如何对待;等等。探讨这些问题,不仅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而且能够增长我们交友的智慧,更好地与他人交往。
4.学会在现实中与同伴交往
活动四:填表格
填表格“网络交往与现实交往有何不同”,结合你的经验,谈谈网络交往与现实交往各自的利弊。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网络虽好不能贪恋。网上交往可以满足我们的一些心理需要,并且不必承担现实交往中那么多的压力和责任。但是,虚拟的交往难以触摸到生活中的真实。不管互联网生活多么精彩,我们不可能只停留在虚拟世界中。我们要学会在现实中与同伴交往,增加真实而贴近的感受,为友谊奠定可靠的基础。
环节三:巩固提高
说说你在日常生活中网上交往的时间频率,选择网友的标准,以及以后在网络交往中自己将如何保护自己。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希望同学们能够展开积极健康的网络交往,并认识到我们不能只停留在网上交友,更要学会在现实中与同伴交往。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同学们,网络是一个包罗万象、错综复杂的世界,而作为中学生的你们都特别单纯,毫无甄别地网上交友,会产生很多隐患。希望大家能自觉破除虚拟网络交友带来的神秘感,化虚为实,掌握分寸,适度交友。
课后作业:请同学们做一个小调查,了解中学生网上交友的情况,并写出一份简单的调查报告。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如何慎重结交网友?
【参考答案】
1.网上交友,需要考虑对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影响,学会理性辨别、慎重选择。
2.虚拟世界的交往,带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我们要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
3.将网上的朋友转化为现实中的朋友,需要谨慎。
4.要学会在现实中与同伴交往,增加真实而贴近的感受,为友谊奠定可靠的基础。
2.说一说你的教学过程中展开了哪些教学活动。
【参考答案】
1.创设情境
通过初二学生小红在网络交往中遇到的问题创设情境,请学生来帮小红想办法。从而明确:网上交友,需要考虑对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影响,学会理性辨别、慎重选择。
2.小组讨论
通过出示两张图片,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图片一:关于网友向小李索要家庭地址、电话号码的聊天记录。
图片二:周杰伦自拍照。
请学生分组讨论:
⑴如果有网友索要你的家庭地址和电话号码,你愿意告诉他吗?为什么?
⑵你会在朋友圈里晒自拍吗?发朋友圈时,我们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呢?
从而引导学生在虚拟世界的交往中,要关注网络安全问题,要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
3.合作探究
通过呈现两则材料,使学生展开合作探究:如果你是小梅,你会怎么办呢?
材料一:“我该不该去见网友?”讨论帖。
材料二:“13岁少年因见网友引危机”报道。
结合学生回答以及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明白将网上的朋友转化为现实中的朋友,需要谨慎。
4.填表格
填表格“网络交往与现实交往有何不同”,让学生结合自身经验,谈谈网络交往与现实交往各自的利弊。
最终明确:无论是线上交往还是线下交往,都各有利弊。但是不管互联网生活多么精彩,我们都不能只停留在虚拟世界中,要学会在现实中与同伴交往。
总结:通过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愿意参与到课堂中来,从而有利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展开。
这样设计,在于学生更好的认识自我,分析自我,在制订个人名片的过程中也有利于对于发展自我有更明确的方向。
初中道德与法治《情感的作用》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课堂导入
多媒体播放视频《升国旗仪式》并带领同学们齐唱国歌
教师提问:面对国旗,听着国歌,你们有什么感想?为什么?对身边的人和事是否也有这样的真情实感?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亲情、友情、师生情、爱国之情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感,那么这些情感到底有什么作用?今天就一起来学习新课《情感的作用》。
环节二:新课讲授
活动一:畅所欲言
多媒体出示材料:
镜头一:留守儿童月月抱着即将离开家里要去大城市打工的妈妈大哭起来的心酸场面。
镜头二:不被关注的三年级小学生琳琳给老师写了一封信,希望老师能够也像关心其他同学一样关心自己
镜头三:教数学的张老师很严肃,一开始我和一些同学都怕他,可现在我觉得他是我遇到的最好的老师。前一段时间我生病在家,张老师来看我,给我补课,还给我带来他亲手包的鸡汤,虽然我不喜欢鸡汤,但因为是张老师为我做的,我还是很开心的喝了。现在,数学是我最喜欢的一门课,每天放学一定先做数学作业,虽然有的题比较难,可我一点儿也不害怕,不懂就去问张老师。
结合多媒体所出示的材料,思考镜头一、二中的孩子希望获得哪些情感?你会用怎样的方式表达你的情感需要?以及镜头三中“我”对张老师的情感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我”学数学有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首先,情感是人最基本的精神需求。我们需要安全感、信任感;渴望得到爱与关怀;需要责任感、胜任感等。与家人朋友沟通的、写日记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需要。其次,镜头三中的“我”对张老师有害怕到喜欢,“我”感觉到安全感和信任感等,从而影响“我”喜欢学习数学。也就说,情感反映着我们对人和对事的态度、观念,影响我们的判断和选择,驱使我们做出行动。
活动二:欣赏艺术
多媒体出示图片:各种新颖的艺术品
思考:艺术家为什么能创造出这些新颖独特的作品?创作和情感之间存在着关系吗?
学生自由回答,老师总结:艺术家之所以能创造出这些新颖独特的作品与艺术家具有丰富的情感是息息相关的,正是因为有丰富而深刻的情感才让艺术家能够全面而细致的观察事物从而激发出想象力和创作力从而创造出新颖独特而又具有丰富情感的艺术品,所以说情感与我们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关,丰富深刻的情感有助于我们更全面的观察事物,探索未知。
活动三:发现变化
多媒体展示图片:在不同时期我对妈妈的需求
思考:在上面的情境中,“我”对妈妈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
提示:注意不同时期,我们对妈妈的需要不一样,从而产生不同情感。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从小时候对妈妈要求到后来关心妈妈。从需要妈妈的爱,到我们爱妈妈,关心妈妈。这组图片让我们清楚明了的知道,情感伴随着我们的生活经历不断积累、发展,在生活经验的不断扩展中,我们的情感才可能更加丰富、深刻、我们的情怀才可能更加宽广、博大。
环节三:巩固提高
全班同学一起合唱歌曲《朋友》,并谈谈和朋友之间的友情。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进行正确引导。
最后师生明确:美好的情感使我们的生命更加美好。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情感的作用。
课后作业:课后收集可以体现情感的作用的案例,下节课与同学共同分享。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情感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
①情感在社会生活中是人最基本的精神需求;
②情感反映我们人和对事的态度、观念,影响我们的判断和选择,驱使我们做出行动;
③情感与我们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关,丰富深刻的情感有助于我们更全面的观察事物,探索未知。
④情感伴随着我们的生活经历不断积累、发展,这正是我们生命成长的体现。
2.说说你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参考答案】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我设置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学生正确处理学习、生活中的情感问题,保持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状态。
2.在生活中正确的认识情感的作用,能够从生活中有所收获和感悟。
3.理解和掌握情感的作用。
初中道德与法治《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课堂导入
采用视频导入,为学生在多媒体上播放北京农民老大爷私自设网捕麻雀,被判处半年拘役的视频案例。随后提问学生:你们如何看待这位“不知道捕鸟犯法”的老大爷?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视频中的老大爷因为不了解法律规定,在不知不觉中违反了动物保护的相关法律。看似是一件很小的事情,看似是生活中的小消遣,实际上在无意识之中违反了法律并因此受到了法律的惩处。我们中学生所处的社会生活中,有很多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实际上是违法的大事,稍有不慎则会走入犯罪的歧途。那如何提高我们辨别不法行为抵制不法行为的能力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学习《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环节二:新课讲授
1.为学生在多媒体上呈现三幅图片,分别是谎报火警、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提问学生自己或者自己身边有人做过以上这些事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我们可能想不到,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这些行为实际上都是违法行为,且属于行政违法行为。
2.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关于行政违法行为的定义。学生不难答出:行政违法行为是指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受到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的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较轻。教师总结:像刚才图片里提到的三种行为都属于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这一行政法律规范的行政违法行为,这也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此外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等具有社会危害性但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也是身边常见的违法行为,我们要认真辨别。
3.教师为学生呈现三个镜头场景:
镜头一:买卖双方签订合同之后,卖方收款却只发放一半货物。
镜头二:照相馆未经他人同意,将其艺术照片展出,以招徕顾客。
镜头三:出版社未经作者同意发表其作品。
随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五分钟内讨论问题:以上行为是否违法?请说出你的理由和法律依据?学生开始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讨论结束后组织小组代表上台发言,并对学生的回答作鼓励性评价。随后进行小结:以上三个人物的行为都属于违法行为。镜头一主人公违反了规范经济活动的《合同法》,镜头二主人公违反了约束民事行为的《民法通则》,镜头三主人公违反了保护知识产权的《著作权法》。随后提问学生,以上违法行为和前面提到的行政违法行为有什么不同?学生可能会回答出:镜头中的违法行为牵涉到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而行政违法行为主要是人和法律之间的一种关系。
教师进行总结:实际上这三组镜头里的违法行为,都牵涉到了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而这一种社会关系是用民法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的方式制约的。比如购置财产、签订合同、劳动就业、经营创业、结婚等社会活动中形成的社会关系都需要以民法为基本行为规范准则。而违反民法的这类违法行为我们将其称之为民事违法行为。侵犯他人民事权利如财产权、人身权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属于比较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4.在了解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后,教师为学生呈现一则案例:中学生小明在学校捡到一块手表后将其据为己有,失主小李同学发现后多次要求其归还手表,小明拒不归还后小李报警处理。提问学生:你觉得小明的行为属于违法行为吗?作为一名中学生应当如何避免类似违法行为发生?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补充:小明将他人财物据为己有,实际上违反了民法规范,属于违法行为。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想要避免此类事件发生,一方面自己要增强辨别抵制不法行为的能力,另一方面我们要控制自己的不良行为并及时改正。这就要求我们中学生要做到:(1)在社会生活中,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学会自觉尊法、学法、守法、护法、用法。(2)在社会交往中,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这样才能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环节三:巩固提高
为学生呈现一则案例:小王家宠物狗夜里狂吠,邻居干涉未果报警,后小王被处公安机关处以警告处罚。提问学生:运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解释小王为何被警告处罚?如果你是小王,面对邻居的投诉你会怎么办?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小王不顾自家宠物狗狂吠,严重影响到公共秩序,属于违反社会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如果各位同学家中养有宠物狗,也应当注意狗吠的影响,及时登记文明养犬,做一个文明守法的好公民。
环节四: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小结。
课后组织学生预习“预防犯罪”的相关内容,并将其内容与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对比找找异同。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可以分为几类?
【参考答案】
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如欠债不还的行为。行政违法行为是指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受到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的行为,如扰乱社会治安的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如故意杀人的行为。
2.在小组讨论环节你如何保证学生的讨论高效进行?
【参考答案】
小组讨论作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重要形式,保证其高效进行是非常必要的。在小组讨论前,我为小组布置好详细的任务,要求学生结合案例讨论问题:案例中的行为是否违法?并说出自己的理由和法律依据,利用任务驱动学生进行讨论。在小组讨论中,我会进行巡视指导,聆听斧正学生讨论的内容,并要求学生全体参与到讨论中去,做好小组内分工合作,充分发挥学生个体优势。小组讨论结束后,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集中展示,保证学生的意见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发布。
欢迎关注中公张家口教师资格招聘考试频道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