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教师资格 > 考试题库 >

2019下半年初中生物学科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精选)第二批

2020-01-05 16:57:47| 来源:学员回顾

本次教资面试试题来源于学员回忆,与真实试题存在偏差,仅供参考。

初中生物《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各种动物的图片,提问:动物和人体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动物和人都由许多细胞构成,它们是怎样构成生物体的呢?引出本节的课题。

(二)新课教学

(1)观察学习,理解组织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的图片,学生讨论,师生总结得出分裂和分化的概念,逐步引出组织的概念及其四个基本组织。

(2)联系自身,理解器官

四种基本组织结合在一起又会形成什么结构层次呢?通过多个器官的示意图、幻灯片进行观察,得出器官的概念。

(三)通过游戏,理解系统

通过“找伙伴”的游戏:写上人体器官的名称:耳、鼻、喉、关节等,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归类。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结构来讲解人体八大系统,让学生通过熟悉的自身结构理解器官形成系统的知识。

(四)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用大屏幕投影展示并引导学生回顾。

作业: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继续分析讨论、各组织器官、系统的组成情况,或阅读有关书籍、资料来丰富这方面的知识。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说一说你这节课是如何突破教学难点的?

【参考答案】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理解生物体是由细胞分裂、分化而来的,因此在讲授过程当中,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帮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之间的关系结构,理解动物体是由细胞的不断分裂、分化构成的,从而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2.你认为通过本节课的讲授,学生能够掌握哪些知识?

【参考答案】

本节课重在培养学生理解动物体是由细胞分裂、分化构成的统一整体,因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动物体的四种基本组织,八大系统,初步形成动物体是一个整体的观点。

初中生物《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基于之前的标本和图片的观察学习,说说运动系统由什么组成的?引导学生回答: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主要由骨、关节和肌肉组成。骨与骨之间通过关节等方式相连形成骨骼,骨骼肌附着在骨骼上。

提出问题:动物是怎样完成运动的?由此导入新知识的学习。

(二)新课展开

通过体验屈肘、伸肘动作,感受运动的形成。

观看伸肘、屈肘动作视频,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小组讨论回答。

(1)骨、关节和肌肉在结构上有什么关系?(骨、关节和肌肉在结构上是相连的,骨与骨通过关节相连,肌肉附着在骨上。)

(2)三者如何配合产生运动?(骨的位置变化产生运动,但是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拉。因此,每一个动作都由骨、关节和肌肉共同配合完成。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的相应部位就会产生运动。一组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改变位置,而不能将骨复位,骨的复位需要另一组骨骼肌的收缩牵拉,因此,与骨连接的肌肉至少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的。)

(3)结合图示试着描述人的屈肘和伸肘动作是如何完成的。强调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4)动物只靠运动系统和神经系统就能完成运动吗?如果不是,还有哪些系统的参与呢?(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还需要其他系统如神经系统的调节。运动所需的能量,有赖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

通过小组讨论,教师补充总结,掌握运动的形成原理。

提出问题:推测鸟的胸肌两端是否都附着在胸骨上,为什么?学生回答,巩固本课所学知识。

(三)小结作业

小结:学生分享本课所学。

作业:课下尝试用硬纸板、松紧带和工字钉制作演示肌肉牵动骨运动的模型。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简述动物运动的意义。

【参考答案】

哺乳动物主要靠四肢支撑起身体,骨在骨骼肌的牵拉下围绕着关节运动,从而使躯体能够完成各种动作,具有强大的运动能力。强大的运动能力,有利于动物寻觅食物、躲避敌害、争夺栖息地和繁殖后代,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2.你认为导入的目的是什么?如何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

【参考答案】

导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对知识探索的欲望,引起他们想要探索新知的强烈求知欲,也是为了将他们的注意力快速的吸引到课堂中来。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是复习导入,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即他们已经学习过人体运动系统的组成是由骨、关节和肌肉组成,在这样的基础上让学生回忆运动系统的组成,引导学生回答: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主要由骨、关节和肌肉组成。骨与骨之间通过关节等方式相连形成骨骼,骨骼肌附着在骨骼上。再次提问“动物是怎样完成运动的?”由此导入新知识的学习。这样的话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巩固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

初中生物《植物的根系》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植物生长需要营养物质,那么植物的营养物质是如何获得的呢?(主要是通过植物的根吸收的)

根的形态各异,有些艺术家甚至以根的造型创造了很多艺术品,这些形态各异的根是怎样发育而来的?顺势引出课题——植物的根系。

(二)新课讲授

多媒体展示种子萌发的图片,教师提问:萌发种子的胚,哪一部分最先突破种皮?(胚根)。

接着教师补充:萌发种子的胚,总是胚根最先突破种皮,迅速地向下伸长,并逐渐形成根系。接着教师提问:胚根是如何形成根的呢?形成的根是否都是一样的?

多媒体展示大豆的根系形成过程,让学生试着描述其过程:大豆种子的胚根突破种皮后,一直向下伸长,长成为一条明显发达的主根。并且在主根周围陆续生出许多侧根,每条侧根还会发出细小的侧根。这样,由主根及其反复分枝的侧根形成了直根系。

接着教师提问:除了大豆属于直根系外,还有哪些植物的根和大豆的是一样的?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回答。(直根系的植物还有白菜、萝卜等。)

多媒体展示小麦的根系形成过程。让学生类比直根系的学习,试着总结一下须根系的形态特征。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总结出:小麦种子的胚根穿出种皮后,一直向下,不久主根的生长停滞下来,而在胚轴的基部又陆续地生出许多不定根。这样的根系像一把胡须,称之为须根系。

接着教师让学生思考还有哪些植物的根系属于须根系?

学生根据一些生活经验能够举例回答。(葱、甘蔗、玉米等的根系都属于须根系。)

(三)巩固提高

对比区分直根系与须根系?

(直根系主根发达,直而粗,侧根细小,如大豆、萝卜的根系;须根系主根不明显,不定根发达,如玉米、小麦的根系。)

(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的知识点。

作业:直根系和须根系的形态不同,在土壤中分布的方式是否相同呢?下节课一起分享。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在中学阶段,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参考答案】

我认为要培养中学生的生物学素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通过科学经历和科学家传记,来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态度。

第二,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实验教学是重要途径。

第三,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教育的新进展。

2.直根系和须根系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参考答案】

直根系和须根系的主要区别是有无主根、侧根之分。从主根上生出的根叫侧根,主根与侧根相连,向土壤四周生长,从茎叶上生出的根叫不定根。根系是一株植物上所有根的总和,主要由主根和侧根组成的根系叫直根系,直根系主根发达,直而粗,侧根细小,如大豆、萝卜的根系,主根生长不明显,胚轴的基部陆续地生出许多不定根叫须根系,须根系主根不明显,不定根发达,如玉米、小麦的根系。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责任编辑:zxf71560)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微信公众号
微博二维码
咨询电话(9:00-21:00)

400 6300 999

在线客服在线咨询

投诉建议:400 6300 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