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教师资格 > 考试题库 >

2019下半年初中语文学科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精选)第三批

2020-01-05 17:39:49| 来源:学员回顾

初中语文《中国石拱桥》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谜语导入,“霁后柳梢别有天”或者“娇女出游离东楼”,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解决不认识的生字词。

2.指名学生读课文,并思考,石拱桥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的写作思路是什么?运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明确:石拱桥的特点——中国石拱桥——桥梁事业的发展;逻辑顺序。

(三)深入研读

1.默读课文,说说中国石拱桥有什么独特之处?

明确:历史悠久,多而广,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板书:历史悠久、多而广、大小不一、形式多样】

2.学习本文运用准确的语言。

(1)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不但”“而且”能否删去,“结构坚固”“形式优美”能否调整顺序?

明确:“不但”“而且”不能删去,如果删去后,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变成了并列关系。先说外观,再说功能,符合人们的认识逻辑。并且对于桥来说,其实用价值远远重于形式,所以二者不能调整顺序。

(2)《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大约”“可能”“有记载”能否去掉?

明确:“大约”“可能”都表示不确定,只是推测的情况。“有记载的”使发言的根据增加可靠性。

(3)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几乎”去掉行吗?

明确:“几乎”强调了石拱桥分布范围广,但并不排除有的地方没有石拱桥的可能。

(4)通过以上句子,我们可以发现说明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明确:准确、严密的特点。【板书:语言:准确、严密】

3.小组讨论,本文运用到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多媒体出示表格:

(四)拓展延伸

教师讲解茅以升“造桥是爱国,炸桥也是爱国”的小故事,提问学生为什么茅以升要这么做?

(五)小结作业

小结:本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

作业:课下练笔,为本文中的中国石拱桥写一段导游词。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作者在说明赵州桥时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参考答案】

①举例子。作者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举了赵州桥的例子。赵州桥是独拱石桥的代表,是世界闻名的,例子具有代表性、典型性,令人信服。

②引用法。如引用唐朝张嘉贞的话“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说明赵州桥设计施工的精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③列数字。列数字有概数、确数之分。如“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给人以准确鲜明的印象。

2.本节课你的教学重难点是什么,你又是如何突破的呢?

【参考答案】

对于本节课,我的教学重难点分别如下:

【重点】把握石拱桥的特征,掌握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难点】理解作者的说明顺序,以赵州桥、卢沟桥为重点说明中国石拱桥,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请学生以读促悟,通过阅读了解文章内容,通过读具体语句,分析其中特殊字句的使用特点及表达效果,进而总结作者所传递的思想感情。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初中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和他的小伙伴一起玩耍的故事,最后只留他自己在悬崖上,孤苦无依,那他是怎么下去的呢?在看到《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个课题的时候,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不说是连着走两步呢,作者是想用它来表达什么?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继续去探一探究竟。从而导入课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朗读课文,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1—13段——脱险。父亲在伙伴的引领下找到了“我”,在父亲的鼓励下,“我”抛开恐惧,一小步一小步地爬下了悬崖。

第14段——感悟。“我”由爬山的经历感悟到人生的哲理。

(三)深入研读

1.概括“我”脱险的过程,并想象“我”当时所处的危险。(浏览课文后概括)

明确:独自被丢在崖顶——内心恐慌——被吓哭——爸爸来了——爸爸鼓励“我”——爬下悬崖。【板书:冒险——脱险】

想象“我”当时所处的危险:被困悬崖、摔下去等不好的事情。

2.概括“我”脱险过程中心理的变化过程。

明确:绝望害怕——小心翼翼——惊讶骄傲

3.“我”在脱险的过程中是如何战胜恐惧心理的?(朗读课文后回答)

明确:(1)听爸爸的话,不去想有多远。

(2)每迈一小步,给自己树立信心。

(3)不去想下面的路有多长,每成功一次,对自己有信心一次。

4.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本次悬崖事件的启发和感悟。(小组交流)

明确: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板书:战胜挫折】

(四)巩固提高

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说一说自己遭遇的挫折有哪些?又是如何克服的?(上台发言)

(五)小结作业

小结:依据板书总结今天所学内容。

作业:1.写一篇关于自己战胜挫折的文章;

2.做一个战胜困难、挫折的精美书签。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你知道作者是哪个国家的么?作者这次经验对他以后的人生是否有帮助?

【参考答案】

莫顿•亨特是美国作家,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他不仅发表百余篇短文。而且也是一位专业的心理学家。同时还是美国文化学界有着极高声望的专业作家。此次攀爬悬崖战胜挫折的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我”爬到石架,上不去,下不来,陷于绝望、恐惧,听了父亲的话,觉得一小步,“似乎能办得到”,第一步成功,“顿时有了信心”,第二步成功,“信心大增”。这个经验,使他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对付一切。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就能办得到的。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2.教学过程中用了小组讨论有什么作用?你在本课教学中是如何做的?

【参考答案】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小组讨论已经成为了教师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教学形式,在中学课堂教学中,小组讨论能为学生营造一个沟通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启发,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尝试表达的习惯,便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把握不同学生的认知程度,从而调整教学方法,使教学方式更多元化。同时,课堂讨论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有助于开拓学生思维,加深知识的理解吸收程度,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率。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我会组织同桌交流、小组讨论:概括“我”脱险的过程,并想象“我”当时所处的危险。还有针对最后话语的感悟,也是通过学生的交流得出来的,从而提高学生阅读、概括能力和想象力。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初中语文《背影》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顾旧知导入:大家觉得哪一部分背影的描写最让你感动呢?引导学生将重点放在第六段,思考文章第六自然段又是如何描写父亲的“背影”的,适时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章,提出问题:这一段中出现了几次对父亲“背影”的描写?

明确:2次背影,“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父子分手,惜别背影。【板书:望父买橘】

(三)深入研读

1.回顾描写人物的方法都有哪些。

明确:正面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侧面描写——环境描写、次要人物的描写。

2.文中作者是如何刻画父亲的人物形象的?这样描写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小组讨论,注意评价)

明确:父亲的穿戴:黑、深青——穿着朴素,心情沉重。(黑色给人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板书:外貌描写】

走路的姿势:蹒跚——年纪较大,腿脚不便。(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爬月台动作:“攀、缩、倾”——行动不便,步履艰难。(动作描写,“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向上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板书:动作描写】

表达效果:突出父亲行动的艰难,表现父亲对儿子的爱。

3.学生齐读课文,对比两次描写父亲的“背影”时,作者是怎样的心情?

明确:两次流泪。望父买橘,父子离别可以看出儿子的感动、惆怅和对父亲深深的爱。【板书:父子情深】

(四)拓展延伸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联系自身回忆在生活中和父亲发生的感人事例,同桌间交流。

(五)小结作业

小结:依据板书总结今天所学内容。

作业:我们沐浴在爱的阳光下,能截取最让你感动的瞬间,说说你的父亲吗?把他写下来。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谈一谈对朱自清的了解。

【参考答案】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成长于江苏扬州,故自称“我是扬州人”;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追求一个“真”字,以真挚的感情,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求得逼真的艺术效果。“真”是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核心。讲真话,写真情,描绘实景,是他散文艺术的最高成就。朱自清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主要作品有《背影》《春》《欧游杂记》《荷塘月色》等。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2.请你谈一谈对人物描写方法的讲解过程。

【参考答案】

首先带领学生回顾描写人物的方法都有哪些,主要有:正面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侧面描写——环境描写、次要人物的描写。

接着,引导学生读课文,并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文中作者是如何刻画父亲的人物形象的?这样描写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同时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也要注意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明确:父亲的穿戴:黑、深青——穿着朴素,心情沉重。黑色给人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接着分析走路的姿势:蹒跚——年纪较大,腿脚不便。可得出,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最后分析爬月台动作:“攀、缩、倾”——行动不便,步履艰难。这里运用动作描写,“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向上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通过分析得出,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最后可以总结出这些人物描写的表达效果:突出父亲行动的艰难,表现父亲对儿子的爱。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责任编辑:zxf71560)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微信公众号
微博二维码
咨询电话(9:00-21:00)

400 6300 999

在线客服在线咨询

投诉建议:400 6300 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