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教资面试试题来源于学员回忆与真实试题存在偏差,仅供参考。
初中道德与法治《行己有耻》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课堂导入
在讲授新课前,教师在黑板上绘制一个田字格,随后提问学生由这个田字格能够想到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对学生发言做肯定评价后,在田字格中写上"人"字,提问学生这个字读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将"人"字的笔画延长出田字格,继续提问学生这个字念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加以引导:虽然看起来这个延伸出田字格的字像"人"字,但却撇捺不均衡,早已是一个畸形的"人"。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就有很多人试图打破"田字格"的界限和约束,最后变成了这样的"畸形人"。比如打破法律和道德的界限,走向了违法与犯罪的道路。实际上,这个"田字格"就是我们个人行为的内心标尺,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规范我们青春行为的"行己有耻"。
环节二:新课讲授
1."行己有耻"是青春探索的底线
多媒体展示两则材料:
元代大学者许衡一日外出,因为天气炎热,口渴难耐。正好路边有一棵梨树,行人们纷纷去摘梨解渴,只有许衡一个人不为所动。这时候有人就问他:"为什么你不摘梨呢?"许衡就说了:"不是自己的梨,怎么可以随便乱摘呢?"那人就笑他迂腐:"世道这么乱,管它是谁的梨。"许衡说:"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卢梭在其自传体作品《忏悔录》中,以诚实、坦率的态度和深刻的内省,叙述了自己出生以来五十多年间的往事,把其生活中违背道德良心的小事披露无遗。其中他忏悔了年轻时犯下的一个错误:一次他偷了主人家一条漂亮的丝巾,却反过来诬蔑女仆偷窃,那个无辜的女仆因此蒙受羞辱。事过多年,卢梭一想起此事,内心仍隐隐作痛。
提问学生:从这两则材料中你有何感想?结合刚才老师讲的"田字格",你觉得他们两人的田字格分别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无论是许衡还是卢梭,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审视与反思,尤其是卢梭对自己青年时期做的错事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实际上,青春的我们和卢梭年轻时一样,乐于实践敢于尝试,却不知道青春并不意味着肆意放纵,在"田字格"内我们才能有充分发挥个人才情的机会与平台。而这一"田字格"实际上就是我们青春探索的底线,即"行己有耻"。也就是说,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青春期的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
2.如何做到"行己有耻"
(1)"行己有耻"需要我们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
教师为学生呈现孟子名言:"羞恶之心,义之端也。"随后进行讲解:刚才我们了解了"行己有耻"是青春探索的底线,那么"耻"该如何定义呢?实际上我们的先贤孟子已经对"耻"下过简单的定义。正如文言文所说的"羞恶之心"能够引导我们判断"义",判断是非善恶,明确行为选择的理由。而"羞恶之心"实际上就是"耻"。
"羞恶之心",是指做错事、坏事感到羞耻、憎恶的心情,在"羞恶之心"的作用下,人必然会对自己行为进行调整、矫正和弥补,使之合乎"义"的规范。由此可见,人常怀羞恶之心,可正身,可养浩然之气;可明察,知进取,可成千秋之伟业。这就要求我们在行动的前中后进行行为的审查。在行动之前,审查愿望;在行动之中,监督调节;在行动之后,反思效果与影响。
(2)"行己有耻"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
教师为学生呈现部分中国游客出境旅游乱扔垃圾的旅游劣迹、学生在教室追逐打闹导致受伤的案例。随后提问学生案例中的主人公有没有践行"行己有耻"理念,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引导:在我们的日常行为中,需要遵守许多社会规则,这样才能让我们社会更有秩序,个人更有发展。
在此基础上继续追问学生,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规则需要遵守?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进行总结: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要遵守道德法律等规则以外,我们还要遵守纪律、学校规章制度等规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对于这些规则的约束,不管我们的行为是否被发现,我们都应该遵守。我们的正确行为在证明并创造着我们自己。
(3)"行己有耻"更需要我们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
教师为学生呈现一则资料:今年X校实行无人监考考试模式,老师发完卷以后就离开了教室。刚开始大家还在认认真真地自己作答,慢慢的大家遇到难题以后开始心里焦虑,小明也不例外。他抬头看到前桌两人在交换答案,此时小明内心开始犯嘀咕。如果向前面两位同学要答案,那我说不定能把这道题解出来,然后拿到高分回家邀赏,但是又违背了要遵守考试纪律的要求,可能会变成一个不诚实的人。不过如果这道题真算不出来,估计会丢掉不少分,出成绩后估计回家又得挨骂……
随后提问学生:如果你是小明,面对这种情况你该怎么办?组织学生前后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时间5分钟。讨论结束后,组织小组代表进行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小明在面对诱惑面前的内心活动是相当复杂的,实际上小明应当坚决抵制诱惑,做一个诚实考试的人,让自己不愧对良心,行己有耻。这也告诫我们,"行己有耻"需要我们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掌握增强自控力的方法和技巧,不断增强自控力。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为学生拓展增强自控力的方法:一是增强"我不要"的力量。尝试不做某些事情,纠正自己的行为。例如,不乱发脾气,不随便许诺,不说某些口头禅。二是增强"我想要"的力量。每天坚持做些自己未能做到的事。例如,放学回家先完成作业,出门前和家人打招呼。三是加强自我监控。认真记录些自己平时不关注的事。例如,日常的零花钱支出,上网或者看电视所用的时间。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行己有耻"的内容,了解到"行己有耻"是我们青春探索的底线。这要求我们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让我们自己的青春在人生的"田字格"里尽情发挥,书写出自己的绚丽与精彩。
课后作业:根据教师提供的增强自控力方法锻炼自己的自控能力,作好记录,学期末进行汇报。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结合教材,如何理解"行己有耻"的含义?
【参考答案】
教材开门见山地点明观点,青春的活力、成长的渴望与激情会引发青春的一系列行为,但这并不意味着青春就可以肆意放纵,"行己有耻"是青春探索的底线,引导学生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教材用一段正文和一个"阅读感悟"表达了这层意思。正文中,对"行己有耻"开宗明义,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正所谓"有所不为"。"行己有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无独有偶,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在其自传体作品《忏悔录》中同样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因此,教材在正文之后,选取了《忏悔录》中的一个事例,作为阅读材料,由此来印证,"行己有耻"是人之为人要遵循的基本底线。
2.说一说你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参考答案】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我设置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知廉耻懂荣辱,善于自律自省,做一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青春少年。
2.能力目标:增强自律意识,提高辨别"耻"的能力和磨砺自身的能力。
3.知识目标:了解"行己有耻"的具体内涵与要求。
初中道德与法治《传播网络正能量》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老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小视频,这段视频的内容讲授的是我国的一个歌手、影视明星乔某自杀的案例。一个炙手可热的明星为什么会在花样年华的时候选择自杀了?自杀的原因是什么了?现在大家来想一想。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悲剧是因为这个明星患了严重的忧郁症,而乔某之所以患上忧郁症是因为作为一个公众人物,他每天都会收到各种舆论和网络的压力。有许多不实的消息,看起来很小,但是越积越多,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一个庞大的压力。而这个压力不能得到有效的释放,就会变成一种折磨,这个庞大的压力就是导致他患上严重的忧郁症的原因,从而选择了一条错误的逃避道路。从这个案例里面我们可以看到,网络谣言有时候看起来很小,但是却对人的压力很大。那么作为青少年的我们究竟应该怎样遵守网络规则,传播网络正能量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传播网络正能量》。
环节二:新课讲授
活动一:网络是什么
教师:同学们,老师在PPT上放了几张图片:学校、家庭、超市,同学来说一说你认为这些场合是干嘛的?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同学们回答得都很不错,都说出了学校的特点就是让我们学习新知识,结交新同学的地方;家庭是我们享受亲情、健康成长的地方;超市则是我们我们购物的地方。的确每个地方都有自己作用。那请同学们来看看这张图片,告诉老师,这张图片是哪里?它又有什么样的作用了?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张图片表示的是网络,我们平时可以用它来看新闻、看视频、学习、玩游戏等。的确网络是科技发展的成果,现在网络也在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做许多我们感兴趣的事情,能够在网络上提升我们的能力。在网络上我们也能够发表我们的一些看法,让给将我们的看法给予更多的人了解,真正做到资源共享。
活动二:如何在网络上发言
教师:现在请各位同学们再看看PPT,上面展示了几张图片,分别是《中学生学习守则》、《超市购物准则》、《朱子家训》。老师想请各位同学进行分组讨论,来说说这些为什么要有这些规则?我们要不要遵守这些规则?遵守规则有什么好处?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的确每个地方都要有自己的规则,没有这些规则我们的社会就会很混乱。这些规则看开起来是一种约束,但是实际上却是一种自由,只要我们遵守这些规则我们就能自由的做一些事情。那么老师想问一下,网络这种场合需要规则吗?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现实当中,一些网络暴力案件和一些网络有益事件。例如:袁珊珊滚出娱乐圈,人肉搜索第一案,众筹救人。同学们看了这些案例,你们有什么想法?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就身边的一些公共事务向有关部门积极提出意见和建议,表达我们的诉求,为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贡献自己的力量,让网络成为汇聚民智、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的重要渠道。
我们要在网上传播正能量。我们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网络媒介素养,共同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让网络公共空间充满正能量,高扬主旋律。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在PPT上展示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1.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2.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3.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4.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5.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6.要树立良好榜样,不违反行为准则。并请同学们一起大声朗读。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根据本框的内容特点及学生学习的特点,我会结合板书内容,采用归纳式小结。总结网络是什么?怎么在网络上正确的发表言论?
作业:收集一下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哪些网络暴力案件,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自主的分析(搜集相关资料)。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你谈谈青少年儿童应该怎样正确使用网络。
【参考答案】
1.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帮助学习,提升自身素质。
2.要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3.要正确选择网上信息,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影响。
4.不进营业性网吧,可在家中或者学校上网。
5.遵守网络道德,遵守纪律和法律。
2.说一说你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什么?在本节课是怎样体现的?
【参考答案】
【重点】:网络是什么?如何在网络上进行正确发言
在课堂上我通过一个青少年都是熟悉的案例,乔某自杀来引导学生网络不健康的言语会给人带来压力,甚至会造成严重伤害,从而引导出本课的重点。这样的设计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重点是传播网络正能量。同时设计两个活动,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让学生谈谈学校、家庭、超市等场所的作用,和应该遵守的法则,让学生触类旁通的得出网络是什么,网络的规则。这一系列的活动,能够让学生自主思考,发挥主动性的学习,从而讲解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最后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知道如何在网络上进行正确的言论,我在巩固提高环节设置全班同学一起朗读《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初中道德与法治《依法纳税》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课堂导入
热门新闻,导入新课
视频呈现:
2018年10月4日,某知名女星因为签订阴阳合同,涉及偷税漏税行为,被税务有关部门给予8.42亿处罚。
提出问题:你如何看待该名女星的行为?
总结: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依法纳税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从而引出本课课题《依法纳税》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偷税、骗税、欠税、抗税
每个公民都要依法纳税,但是也有一些不法人士没有做到依法纳税,那你们知道生活中存在着哪些违反税法的行为吗?
活动一:分清生活中的违税行为
案例一:小静去饭店吃饭,在结账的时候,饭店负责人告知如果不开发票,可以享受九五折。
案例二:小伟的公司虚构出口业务,货物实际没有出口,利用他人出口报关单、增值税专用发票,申报出口退税。
案例三:小冰的个人所得税是每月的20号,应税项目的纳税期限是1~15天,但超过5天还未缴纳税款。
案例四:小花因为欠税398万,税务机关宣布对其实施商品扣押并在执行扣押的时候,纠集一伙人将正在执行公务的税务工作人员推开,致使强制执行措施不能开展,在当地造成极坏影响。
同桌之间合作探究:这四个案例分别体现了哪种违反税收行为?
教师总结:任何偷税、欠税、骗税、抗税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其他义务
公民除了要履行依法纳税的义务,还需要承担哪些义务了?
活动二:七嘴八舌
请同学们自由发言,说一说你认为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义务?你们是否又做到了?请举例说明。
学生一:自觉上学,并且遵守学校的管理守则
学生二:积极参与劳动,帮助爸爸妈妈做事情
……
教师总结:我国宪法还规定了公民应履行的其他义务,包括劳动的义务、受教育的义务、夫妻双方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父母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和成年子女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等。
环节三:巩固提高
活动三:情境再现
老师扮演一位陌生人,找同学们帮忙拍摄我国"辽宁号"航空母舰的内部照片,并给予1000块钱的帮助费用。
提问:面对这样的诱惑你会帮忙吗?为什么?
最后师生明确:每个公民都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我们要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同时我们也要以主人翁的态度与违反国家法律的行为作斗争,坚决维护国家利益。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依法纳税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还应履行的其他义务
课后作业:同学们回去了读一下《少年中国说》,下节课和同学们分享感受。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说说偷税骗税的区别。
【参考答案】
偷税是指纳税人以不缴或者少缴税款为目的,采取各种不公开的手段,隐瞒真实情况,欺骗税务机关的行为。
骗税是指以假报出口或者其他欺骗手段,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的行为。
骗税行为与偷税行为的区别在于:
(1)骗税行为人是把已缴到国库的税款骗归自己所有;偷税则是采取非法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税款还没有缴到国库。
(2)骗税所采取的是假报出口货物数量、虚报出口货物价格、伪造涂改报关单等手段;偷税所采取的是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帐簿、记账凭证或在帐簿上多列支出或不列、少列收入,或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等手段。
2.说说你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依法纳税的主人翁意识。
【能力目标】
能够准确区分各种违反税法现象的能力。
【知识目标】
了解违反税法的四种主要现象。
欢迎关注中公张家口教师资格招聘考试频道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