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教师资格 > 阅读资料 >

2022河北教师资格备考:晏阳初和梁漱溟异同

2022-05-01 18:14:25| 来源:张家口中公教育

在教师资格考试中,晏阳初和梁漱溟的教育思想属于客观题考点,主要以单、多、判的形式进行备考。

一、人物简介

晏阳初

晏阳初(1890年10月26日—1990年1月17日),别名晏遇春,四川巴中人,中国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被誉为“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其代表作包括《平民教育的真义》、《农村运动的使命》。

梁漱溟出生于1893年,逝世于1988年,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有“中国最后一个儒家”之称。其代表作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做人与读书》、《中国文化要义》等。

二、共同点

晏阳初和梁漱溟都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属于教育救国论者,希望通过教育改变中国命运,重视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其次,中国是以农业立国的国家,农村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因此晏阳初和梁漱溟都致力于农村教育建设,他们都是我国乡村教育运动的代表人物,为改变中国农民的教育现状做出了杰出贡献。

三、不同点

一、称号不同:晏阳初自1920年代开始致力于平民教育七十余年,被誉为“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与陶行知先生并称“南陶北晏”,梁漱溟在教育领域并没有典型的称号。

二、对中国问题的看法不同:晏阳初认为中国的大患是四大问题,即民众的“愚”、“穷”、“弱”、“私”。所谓“愚”,是指那时中国最大多数的人民不但缺乏知识,甚至目不识丁,他们普遍认为读书只是“读书人”的事,与普通老百姓无关,他们中80%以上都是文盲。所谓“贫”,是指中国最大多数人民的生活贫困,不少人是在生与死的夹缝里挣扎。所谓“弱”,是指中国最大多数人民是无庸讳辩的“东亚病夫”,人民的生死存亡只得付之天命,所谓科学治疗、公共卫生根本谈不上。所谓“私”,是指中国最大多数人民不能团结,不能合作,缺乏道德陶冶和公民常识,可说是“一盘散沙”。这几个缺点不治,就根本谈不上乡村建设,广大民众只会受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的压迫和剥削。而梁漱溟的看法和晏阳初不同,他认为“愚穷弱私”只是表面问题,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文化失衡,他认为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要立足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展中国教育。

三、解决方式不同:

晏阳初主张通过办平民学校教农民识字、再实施生计、文艺、卫生和公民四大教育解决四大问题;而梁漱溟提倡乡村建设,从宏观角度提出一套“改造旧中国,建设新中国”的总体设想,主张全盘改造中国的教育制度。

四、理论基础不同:晏阳初的理论基础是现代民族政治观,梁漱溟的理论基础是新儒学政治观,他认为中国古人在世界文化上最大的贡献就是儒学。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责任编辑:梁静)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微信公众号
微博二维码
咨询电话(9:00-21:00)

400 6300 999

在线客服点击咨询

投诉建议:400 6300 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