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力的作用效果》
一、考题回顾
注:图片节选自浙江教育出版社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2节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演示手捏饮料瓶,提问:饮料瓶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师演示手扔粉笔头,提问:粉笔头的运动状态发生了什么变化?
带着疑问引出课题——《力的作用效果》。
环节二:新课讲授
活动一: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1)实验探究
演示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用手压皮球。学生实验:学生用手使刻度尺变弯曲。
(2)投影图片,举例说明
①跳水运动员站在跳板上。
②射箭。
(3)归纳总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学生举例。
进一步理解:通过学生实验说明,用较大的力和用较小的力使刻度尺发生弯曲,弯曲的程度相同吗?明确物体受到的力越大,形变就越大。进一步明确,用很小很小的力,物体也会发生形变,只不过形变很小,用眼睛看不出来。
活动二: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实验探究:演示实验篮球由静止变为运动;竖直上拋的篮球向上运动得越来越慢,向下运动得越来越快;用投影仪演示运动的小钢珠在磁铁的作用下,改变了运动方向。让学生说明其原因。
(2)用图片展示进一步说明,学生描绘: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运动员A用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运动员B用头冲顶足球,足球受到这个力而改变运动方向;运动员C伸手抱住足球,足球受到这个力之后由运动变为静止。
(3)归纳总结: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被认为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上面的例子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学生举例(各种球类运动)。
环节三:巩固提高
让学生回答导入中遗留的问题,并列举生活中的其他事例。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同桌交流心得感悟。
作业:列举生活中力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的例子。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力是不是只有物体之间相互接触时才能产生?
【参考答案】
不一定,有的力必须是物体之间相互接触才能产生,比如物体间的推、拉、提、压等力,但有的力物体之间不接触也能产生,比如重力、磁极间、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等。
2.结合本节课,谈谈你对“以学生为主体”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
“以学生为主体”是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教师的作用是负责组织、引导、帮助和监控,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并关注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促进其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环境。
在本节课中,对于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是由学生通过亲自实验的方式来完成,教师只需要稍加指导即可,真正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学生通过列举生活实例加深对内容的理解。整节课中,学生都是在亲自参与教学实践活动,这样可以使学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欢迎关注中公张家口教师资格招聘考试频道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