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杠”一词来源于英文的“slash”,出自《纽约时报》专栏作家麦瑞克·阿尔伯的《双重职业》,经过互联网传至国内,引发国内青年的广泛关注和追捧。
“斜杠”青年指的是一群不再满足于“单一职业”,而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青年群体。这部分青年群体会在自我介绍中用斜杠来区分身份,比如,摄影师/作家/律师。当代斜杠青年具有一些鲜明特征:同时承担多重职业;以兴趣拓展职业路径;通用技能较强。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争做“斜杠青年”。不同于过去人们只从事单一的职业,斜杠青年们经常拥有多个职业身份,或多次跳槽,愿意进入更多类型的行业,他们通常用“/”来介绍自己,比如作家/摄影师等。对此,你怎么看?
斜杠青年具有同时承担多重职业,以兴趣拓展职业路径、通用技能较强的鲜明特征。“斜杠青年”的形成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对多元化人才的迫切需要以及青年渴望更多社会认同心理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斜杠青年的出现,折射出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宽容,但斜杠青年也应明白根深方能叶茂的道理,能力的养成和精进需要投入足够的精力、时间和汗水。持之以恒、专心致志从事一项工作的好处不言而喻,刻意追求“斜杠”要求更多的付出和修炼,为了斜杠而斜杠的肥皂泡很容易吹大,也容易破碎。
不论“斜杠”是青年人提升自我价值的自我选择,还是因生活所迫的被动之举,都是青年个体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的具体体现,青年人追求斜杠无可厚非,但也应理性审慎。
(1) 助力青年人独立。当下,青年毕业走向社会,经济成本高、生活压力大,能成为斜杠青年,无疑会令青年人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改善生活质量。
(2) 实现自我价值。以兴趣为路径拓展职业发展,有助于青年激发自我成就动机,在热衷的领域追求或实现“诗和远方”,收获自我价值。
(3) 创造社会价值。当下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斜杠青年运用综合职业技能,参与社会价值的交换,能助推全社会价值的增值。
(1) 尽管《劳动法》并未对“斜杠青年”的兼职行为进行禁止,但底线在于副业或兼职不得损害本职工作雇主利益。
(2) 不同职业角色的共存和转换,势必影响时间、精力的投入效果。“斜杠青年”选择多栖发展,就需要在角色塑造中拥有更多的生存力,否则,也会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3) 不可盲目“斜杠”。青年人的斜杠效果既取决于外界需求,更取决于自身是否擅长,是否自律,能否坚持等,优质斜杠更多是无功利意义自我沉潜的结果,而非功利、盲目、浮躁的“有心之举”,不可刻意追求。要避免盲目追求职业广泛而忽视精深,以收入代替兴趣为追求的出发点以及对自身能力阈值的不精准定位。
(1) 政府、社会及媒体应该营造利于青年人成长、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在舆论上引导、包容、鼓励斜杠青年的发展;从就业、创业环境上助力斜杠青年的职业规范发展。
(2) 斜杠青年自身也要理性定位,审慎发展。青年们应明晰职业定位,结合自身兴趣及能力潜质理性选择职业路径,以坚持、深耕的理念在多重职业上敬业奉献,奋发有为。
欢迎关注中公张家口中公教育考试频道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