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教师资格 > 考试题库 >

2019下半年高中语文学科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精选)第四批

2020-01-07 16:20:12| 来源:学员回顾

高中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有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当面临是屈辱的生还是坦然的死时,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生,发愤著书,终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正因为此,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愤的英雄,在厄运中不屈的志士,在险境中凛然的豪杰有着深刻的理解;正因为此,他的笔下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呼之欲出的人物。那么,在弱肉强食的战国,又有谁能凭借大智大勇力挽狂澜,谱写一曲英雄的绝唱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两位智勇双全的英雄人物。【板书: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初读感知

1.多媒体展示司马迁生平及《史记》的简介。

2.初读课文,请学生通读全文,结合文下注释疏通文意,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下列句子:

①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②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具碎于柱矣。

③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④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⑤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⑥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1)请学生结合上下文,同桌两两合作翻译。

(2)请学生分别展示成果,结合学生的问题总结:有一些词的含义及词性发生了改变。

(3)集中讲解6句话中含义及词性改变的词如下:

①完:使动用法,使……完好;

②急:使……急,逼迫;

③舍:名词作动词,安置住宿;

④怀:名词作动词,怀揣着;

⑤归:使……回去;

⑥刃:用刀杀。

(4)请学生结合以上含义再次翻译原句,并进行方法点拨:当用常规思维翻译不通顺时,可考虑是否可通过转换部分词汇的词义及词性,使语句更加合理、连贯。

3.快速浏览课文,谁能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文中的几个小故事?这几个故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展开的?

找学生概括,选出其中最佳。

示例:(1)完璧归赵(2)渑池之会(3)负荆请罪;是按照时间顺序展开的。

(三)深入研读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的前两段是介绍本文的两个主人公。传记的一般写法,是在文章的一开头就介绍人物的出身之类。本文开头对二人的介绍与一般传记相同,但读完全文,却又感到其用意不仅如此,还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开头简介廉、蔺二人地位、威望的巨大差异,更重要的是突显两人地位的悬殊,影响的大小,为以后矛盾的引线。

2.教师范读,边听边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蔺相如出场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相如是在秦国威逼利诱,赵国君臣束手无策左右为难的矛盾中出场的。虎狼之秦以城求璧,城意少而诈骗多,赵王为难,相如不易,矛盾愈尖锐,愈能显示相如化“两难”为“两全”的智勇。

3.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蔺相如出使秦国后,与秦国围绕着和氏璧展开了一场怎样的比智比勇的外交较量?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由此可见蔺相如怎样的思想性格?

明确:矛盾双方围绕“保璧”与“骗璧”展开了三个回合的较量:

第一个回合献璧取璧。献璧之后,相如敏锐地觉察到秦王“无意”偿赵城。章台接见,美人相伴,狂呼万岁,君臣上下,没有一点迎见外臣的礼貌和城意,相如略施小计,收回璧玉,然后,对比赵王“修敬”和“秦王”倨傲,面责秦王无理无偿,最后以人、璧俱碎的誓言来威胁对方,利用秦王贪婪的心理,迫使他不得有“辞谢”割城。

第二个回合,归璧于赵。相如看出秦城“实不可得”,就一方面以“赵王恐,不敢不献”的话来迎合秦王的虚荣心,一方面向秦王考虑到急切不能得璧,被迫接受了条件,于是相如采取断然措施,暗中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第三个回合,延斥秦王。蔺相如在大庭广众之下,援引历史,揭露秦国历朝历代,背信弃义的惯用伎俩,并理直气壮地告诉秦王,和氏璧已送回赵国,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秦王无可奈何,至此,相如取得了“完璧归赵”的彻底胜利,化解了赵王的困窘,打击了秦国的威风,捍卫了赵国的尊严。

相如使秦,智斗秦王集中显示了他成竹在胸,从容应对的大智大勇。

4.请学生四人为一小组,合作分析“渑池相会”“负荆请罪”中体现了蔺相如怎样的形象?

明确:沉着机敏,眼光长远,有全局观,为人宽容,将国家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

(四)拓展延伸

这篇课文原文还有一段文字:

是岁,廉颇东攻齐,破其一军。居二年,廉颇复伐齐畿,拔之。后三年,廉颇攻魏之防陵、安阳,拔之。后四年,后四年,蔺相如将而攻齐,至平邑而罢。其明年,赵奢破秦军阏与下。

试翻译这段文字,并说说作者写这段文字的用意。

(五)小结作业

小结:文章包含丰富的文言知识,通过三件事,呈现了廉颇和蔺相如鲜活的人物形象。

作业:对比阅读《鸿门宴》和《陈涉世家》,思考司马迁对于人物的塑造有何共同之处,下节课分享。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升华情感。

作业:1.背诵本首古诗;2.搜集表达思乡之情的常见意象。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文言文教学中,学生如何找到词类活用现象?

【参考答案】

词类活用是常见的文言现象,词类活用的理解常常影响着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对于此问题除了对常见的文言实词进行积累,还可以从词类活用的规律和上下文的把握两方面进行。

首先,词类活用是词性与词义的改变,词性的改变主要体现在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互相转化,以及作动词时的使动和意动情况,词义的确是随着词性变化,但通常依然能够体现出与本义的关联,如“舍相如广成传”,舍,本义屋舍,是人住宿的地方;此处是安置住宿。

其次,须结合语境解读。在文言文中出现了翻译不通顺的句子,需要结合上下文确定大致的含义,以此含义为导向,将语句中的实词进行词性上的替换,即本来是名词,看看能否翻译成与之相关的动词或形容词等,如舍本义为名词“屋舍”,结合上下文可转化为动词“安置住宿”更切合语境。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2.你对司马迁和《史记》了解多少?

【参考答案】

司马迁,字子长。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1 2 3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责任编辑:zxf71560)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微信公众号
微博二维码
咨询电话(9:00-21:00)

400 6300 999

在线客服在线咨询

投诉建议:400 6300 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