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河北公务员 > 阅读资料 > 行测 >

2024河北省考行测言语理解题:巧用尾句判断作者意图

2023-08-22 11:22:59| 来源:中公教育赵一行

在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中,主旨观点题作为常见题型,不仅题量占比大而且对同学们的文字阅读和分析能力要求较高,所以一直以来是大家备考的重点题型。关于这类题型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能够让同学们提高做题速度及准确率?今天中公教育就带领各位同学一起看看如何巧用尾句判断作者意图,提升题目准确率。

(一)关注尾句出现的同义互换词

例题

绿叶蔬菜中的硝酸盐被人体摄入后,一部分不吸收而被大肠细菌利用,最终排出体外;另一部分被吸收,在几个小时当中逐渐缓慢转变成微量的亚硝酸盐。亚硝酸盐的存在时间只有几分钟,然后转变成一氧化氮,发挥扩张血管的作用。换句话说,如果需要亚硝酸盐扩张血管的作用,完全用不着吃剩菜;而且一次性大量摄入亚硝酸盐是有害的,摄入硝酸盐之后,在体内缓慢转变成亚硝酸盐,才能发挥有益作用。

这段文字反驳了哪种观点?

A.过量食用绿叶蔬菜也有风险

B.吃剩菜可以扩张血管

C.人体无法避免摄入亚硝酸盐

D.亚硝酸盐对人体有害

【答案】B。中公解析:文段首先介绍了食用绿叶蔬菜一部分硝酸盐转换成亚硝酸盐,起到扩张血管作用。接着通过“换句话说”来对前文内容进行总结,说明不需要吃剩菜来发挥亚硝酸盐扩张血管的作用,并且摄入硝酸盐要缓慢转变亚硝酸盐才能发挥有益作用。本题问“反驳哪种观点”,那么通过尾句判断可知作者反驳的是吃剩菜可以扩张血管的观点。故本题选B。

(二)关注尾句出现的指代词

例题

在讨论科学与宗教作为认知方式的差异和优劣时,常常有人提出“科学不是万能的,科学也会出错”的观点。这显然很正确,但在那种讨论中,在没有人声称“科学永远正确”的情况下,主动插入这种观点,却明显是在用“所有认知方式都非完美无缺”这一事实,来故意混淆不同的认知方式。这是极具误导性的。

根据这段文字可以知道,作者想说的是:

A.在关于认知方式的讨论中不应偏离议题

B.任何一种认知方式都不会是完美无缺的

C.生搬“科学会出错”的观点有时会混淆视听

D.科学和宗教这两种认知方式并没有优劣之分

【答案】C。中公解析:首句指出在讨论科学与宗教作为认知方式的差异常常有人提出科学也会出错的观点。接着进行转折,强调在没有人声称“科学永远正确”的情况下,主动插入这种观点,是故意混淆不同的认知方式。尾句通过指代词“这极具误导性”做出评价,表明作者意图。因此,作者意在说明用科学是错误的观点混淆认知是具有误导性的。分析选项:C选项是作者意图的同义转述;A选项讨论认知方式不该偏离议题,文中并没有提及,排除;B项文中提到认知方式不会完美,但并不是文段重点内容,排除;D项作者未谈及科学与宗教优劣问题,排除。故本题选C。

大家面对主旨观点题时,我们可以通过关注尾句有没有指代词、同义互换词,初步判断文段重点所在,然后再结合行文进一步确认文段主旨。所以大家对尾句出现的提示词语保持敏感将有助于解决此类题目。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责任编辑:侯文)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微信公众号
微博二维码
咨询电话(9:00-21:00)

400 6300 999

在线客服在线咨询

投诉建议:400 6300 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