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大多数公职类面试考试过程中,考试题目一方面重点倾向于考察考生对于社会热点时政的认知思维,比如:对待如今过年期间除了打牌就是相亲,过年的氛围越来越淡你怎么看?对于“非必要不流动”的各地“层层加码”你怎么看?对待大多数年轻人都热衷于一面自救一面自杀的“朋克养生”,你怎么看?……而另一方面的重点倾向于考察考生对待社会共性问题的解决能力,比如:疫情后各地经济复苏自救能力明显不足,你怎么解决?农产品出现滞销,你怎么办?高空抛物、高空坠物的伤人事件频发,你有什么有效措施?……在此两大类倾向的考察要素中,应急应变类的题目又因为其同时具备紧急性强、问题隐秘性高、生活化明显的特征逐年被面试组织者所青睐,频繁出现在考场中,使得社会实践度较低的考生深感头疼。因此,中公教育希望考生可以深入实践、深化题目理解,从以下几点助力考生的应急应变题目解决能力。
第一,换位思考,具有场景感。很多考生对于题目中的所设定场景把握不清,导致对题目的理解深度不够,做题过程中极易出现解决出错的情况。比如:你在开车过程中忽然不小心撞倒了一位过马路的老人,此时你会怎么办?我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印象都是先拨打电话求救,然后等待救援人员的到来帮忙,但是如果真的把此情景放在生活现实情况中,却是应该立刻停车下车查看老人的伤情如何,从而在进一步做出此后的判断。因为我们都知道生命危机面前一分钟就是救命的一丝生死线,要是我们不先去查看老人的伤情,很明显会错失最佳救治时间。另外我们也要知晓生活中有的时候,即使发生了交通事故,只要没有发生重大的生命安全,是可以达成当事人的自我调解的,这个时候要是当事人没有问题的话,我们就可以商量协商后各自离去了。因此,很明显我们就会发现如果题目中的场景能够理解清楚,充分做到换位思考,就可以积极地做到进一步消除题目理解和现实生活中的差距。
第二,明确身份,化解陌生感。应急应变题目的题型特征本身就是“突发情况+(较为明确的)身份”,因此在题目中应急类题目一般会给定设计的身份,这也是题目解决的另一种维度。比如:你们单位的网站出现了一个贴子,声称有群众在你们单位办理业务时,你们单位有人穿着制服和群众发生打架斗殴事件,你怎么处理?面对这种情况,很多考生会有一种想法就是先去了解事件发生过程中的当事人双方进行处理,但是正常来看这是一种错误的思想方式。因为我们都知道一件事情:互联网时代,号称“人人都有麦克风”。所以我们应该先去单位的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上发表声明我们单位已经知晓此事,接下来会认真处理,希望在此期间网友市民们可以不信谣不传谣。这样的声明发出之后,不仅可以短时间内立刻制止舆论的发酵,另一方面也可以给我们接下来的调查处理提供充分的时间条件。这就是身份的重要性,也是我们解决问题的首要法宝,但有一种特殊情况我们应该注意,如问法是领导让你负责处理此事,你会怎么办?此时,你的身份就是本事件的全权负责人,就是我们所通俗理解的“隐含身份”。
第三,把握情绪,力争控局感。有的题目中会有一定的情绪词汇,比如不满、委屈、难受、郁闷……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精准看到题目中的情绪词汇,做好理解和把控。而在应急应变题目中最常见的情绪词汇是:投诉。对待这个词汇我们可以通俗理解为“当事人情绪的极端表达”。比如:作为扶贫办的下乡检查人员,在检查过程中有位老人声称自己符合条件却没有得到补助,情绪激动拉着你们口口声声说要投诉你们,此时你会怎么办?这个时候你会发现“投诉”这个词语是当事人的激动情绪的进一步升级,亦或者可以理解为情绪的语言表达。如若能解决老人激动的事情不仅可以使得老人心平气和的商讨扶贫的疑惑事项,还可以让老人稳定下来,防止出现其他的过激行为。因此我们就需要利用口头承诺解决事项或者立刻拉起老人去到办公室细谈事项,从而把握好老人的情绪,解决好本次突发事件。
总结一下,深入场景、理解身份、把控情绪只是解决应急应变题目的冰山一角,更多的解决措施不仅需要考生们多做多练积累题目的深入力度,另一方面也需要考生多利用生活经历锻炼解决问题的常态思维。从而久久为功,在面试过程中在应急应变类的题目中做到“不急、不慌、不乱”,从容应对,一举夺魁。
欢迎关注中公张家口国家公务员考试频道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