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国家公务员 > 阅读资料 > 申论 >

2022国考申论技巧:文章写作之“结构”见乾坤

2020-12-13 13:20:44| 来源:张家口中公教育

2022国家公务员考试技巧汇总

 

很多同学在书写申论文章的过程中,重心都会放在文章的总分论点上,中公教育希望以此能够让文章更观点明确、见解深刻。诚然,总分论点就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写作的核心。但在文章写作的过程中,我们也不可忽视文章结构的重要性。

什么是文章的结构呢?文章的结构,是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形式的统一。文章都是由中心意思、材料、结构三个要素组成的.中心意思是文章的“灵魂”,要明确无误;材料是“血肉”,要丰富,并能集中地反映中心;结构则是文章的“骨架”,是谋篇布局的手段,是运用材料反映中心思想的方法。由此看来,结构关系到文章的布局,是不可小觑的。因此,今天中公教育给大家分享几个申论文章常见的结构方式,帮助大家把握住文章的“大局”。

一、五段三分式

五段三分式绝对可以说是新手考生刚上手文章写作时的通用写法。所谓“五段三分式”是指作文共有五个自然段,除去开头引出总论点、结尾回扣主旨外,中间有三个分论点来支撑总论点,简单来说就是:开头一段+三个分论点段+结尾一段。这种五段三分式结构从议论方向来看,又分为意义型分论点和对策型分论点。举个例子,如果使用五段三分式,我们文章的总分论点是这样布局的:

总论点(一般表述与开头):作为新时代的追梦人、圆梦人、青年人应当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打造一身本领,构建祖国美好的蓝图。

分论点(分为三段书写):打造本领需要努力学习知识。

打造本领需要将学与思有机结合。

打造本领还需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

五段三分式的特点在于其看起来简单明了,考官一目了然,没有多余的段落,一定程度上也减轻了考生写作的压力。

二、六段三分式

相信大部分考生都是听说过五段三分的,但六段三分使用的人数并不多,我们先简单介绍下何为六段三分式:开头+(过渡段)+三个分论点段+(过渡段)+结尾。大家看到这个公式或许会觉得,怎么一共有七段呢?其实,六段三分式相较于五段三分式只是多了一个过渡段,而这个过渡段写在那个部分是可以自由选择的:我们既可以把过渡段写在开头之后,分论点之前,也可以把过渡段卸载分论点之后,结尾之前。

了解了基本的公式后,我们具体跟大家讲讲,过渡段可以写什么内容。首先来讲过渡段主要是丰富文章的内容,深刻论证我们表达的主题。因此,如果过渡段写在第二段。也就是开头之后,分论点之前,此时我们并没有真正开始论证总论点,过渡段不可过度涉及分论点段落中的内容,否则容易和下文重复。此时,我们过渡段的内容依然会紧密围绕总论点本身进行书写,例如我们可以书写与总论点(主题)自身有关的问题、社会现状等,也可以书写与总论点有关的政策背景或时代背景,最后还可以选择阐述总论点的含义、分析其意义等。这些都是可以的。但需要注意的是,过渡段写在开头之后,几乎就是对开头的补充,为了让过渡段更好的与后文连接,不会出现断裂感,我们最好将总论点放在过渡段段尾进行提及。

同样的,如果过渡段写在第五段,也就是结尾之前,分论点之后,此时文章的论证基本已经进入尾声,再次点明问题、政策、背景已经不太现实,也不太合适了,那么在这种时候更不能进行回扣主题或升华,因为这会导致过渡段“抢”了结尾的“活儿”。所以我们建议大家可以在此时可以书写与主题相关的对策建议为主,丰富文章的内容。

说了这么多,给大家一个示例,看一下过渡段到底长什么样子吧:

开头第一段:

当今社会,物质丰富却也物欲横流,许多人都生活在焦虑之中。有的人为得而欣喜有的人为失而苦恼。其实,这世上本是无所谓得,无所谓失的,正如老子所言,失之,得之,忘怀得失未必失。

开头第二段(过渡段):

人生百年,一得一失,本是常态,然而工作中有人过于计较得失,整日经营算计,光想着掂量左右人情、考虑世故周全、计算利弊盈亏。面对组织安排挑肥拣瘦、挑三拣四,讲价钱、谈条件,合意则取,不合意则弃,说到底还是舍不得眼前那点利益,把一己得失看得太重。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对此刻画人木三分:“计较小事,不识大体,对于他们鼻子下面的小事物却是津津有味" 。看淡名利、看重责任,进退得失莫萦于怀, 乃是当下年轻人亟待补上的一堂必修课。(总论点为第二段尾句)

推荐阅读


1. 工匠来八方, 器成天下走。《窑民行》 清·沈嘉徴

2. 浮梁巧烧瓷, 颜色比琼玖。《送许屯田诗》 宋·彭汝砺

3. 工人莫献天机巧, 此器能输郡国材。《咏景德镇兀然亭》 明·缪宗周

4.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精。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责任编辑:xy134046)
关键词阅读 国考申论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微信公众号
微博二维码
咨询电话(9:00-21:00)

400 6300 999

在线客服在线咨询

投诉建议:400 6300 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