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公职考试中,“得作文者得申论”的说法一直存在。经过申论试卷的分析,不难发现,有的考生不仅在小题的作答上紧扣“答点”要求,作文的写作可圈可点。有的考生擅长政策理论分析,具有极强的政治素养;有的考生素材积累丰富,语言优美、措辞严谨……细细看来,不难发现高分获得者对于政策理论、对于名言警句的使用相较于其他考生而言,更为灵活。可见,素材的积累是基础,而灵活的运用才是关键。接下来,中公教育专家将为各位考生来讲解如何通过学习活用名言,为作文增添文采。
近年来的申论作文更加注重考查考生的文化素养和政治素养,各类素材的积累成为大家备考申论的重点,然而大部分考生也面临着“会背”但“不会用”的问题。背了海量的名人名言和习总书记的讲话,看了大量的政策理论文件和书籍,但是“素材”往往和“写作主题”存在脱节;大量练习仍然摆脱不了“某某曾说:‘……’,这句话告诉我们……”的框架。这成为阻碍考生们作文“更上一层楼”的最大问题。
1.名言排比呈现
单个的名言往往显得单调和不够充分,也会显得跟主旨联系不够紧密。此时自身的积累就应该发挥重要作用——在使用“给定资料”中的1-2句名言基础之上,新添自身的积累,以排比的形式进行呈现,既显文采,也有效避免“名言”与主旨之间关联较弱的现象。
例如:谈到国家的发展定力问题时:
无论是郑燮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还是苏洵的“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亦或是毛泽东的“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无一不体现了定力的重要意义,对于国家发展而言,战略定力同样极为重要。
例如:谈到乡村题材时:
乡村,是陶渊明笔下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辛弃疾诗中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是习近平心中的“让老百姓看得见山、望的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2.名言融入句子
大部分考生的名言使用都停留在“引言+分析”的层面上,较于不擅长适应名言的考生有优势,而与文采出众的考生比较,又显得不够具有竞争力。因此,如何将名言融入句子中就需要各位考生进行进一步思考。
(1)案例带名言
例如:
古有孔明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周公辅政,“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
林则徐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发“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之声,冷对贪官,怒视列强,担负起“开眼看世界”的社会责任。
(2)名言取代句子主语|宾语
例如: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展示了鲜明的“大丈夫观”;“见利思义,义在利先”阐释了正确的“义利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描绘了深厚的“责任观”。
孔丘走列国初心不改, 颜回居陋巷志向难移。古今仁人无一不用自己的言行践行了“君子慎独,不欺暗室”,诠释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欢迎关注中公张家口中公教育考试频道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