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河北公务员 > 阅读资料 > 时事政治 >

2020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考点摘要:扩大内需 刺激消费

2020-05-29 16:12:57| 来源:张家口中公教育

【报告摘要】

2020年全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我国内需潜力大,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民生导向,使提振消费与扩大投资有效结合、相互促进。

推动消费回升。通过稳就业促增收保民生,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支持餐饮、商场、文化、旅游、家政等生活服务业恢复发展,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养老、托幼服务。改造提升步行街。支持电商、快递进农村,拓展农村消费。要多措并举扩消费,适应群众多元化需求。

【中公公考角度解读】

消费、投资、出口是宏观经济需求侧的三驾马车。在出口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不可避免地会影响中国经济的外部需求,这类需求侧的变化又难以由中国自身宏观经济政策直接应对;在投资方面,无论是5G、物联网,还是人工智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虽然需要投资拉动,但是落脚点还在于消费的实际需求,如果投资与消费规模不匹配就会形成过剩产能,影响效益。因此,在当前背景下,及时促使国内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快速回补,显然会对中国经济带来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内需潜力巨大。在国际经贸活动受到严重冲击的情况下,把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充分激发出来,把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充分释放出来,就能有效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拉动力,扩大内需是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根本立足点,必须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加快推进复工复产。

[优势]

一方面,国内消费需求大,增长迅速。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扩大内需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全球最大,市场规模位居世界前列,消费升级方兴未艾。消费对经济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连续多年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我国消费市场增长速度快、持续成长性好、带动能力强,已位居全球第二。

另一方面,投资需求潜力大。投资相比消费和外贸,乘数效应大,受疫情因素制约少,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加明显。我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投资需求潜力仍然巨大,有效投资增长也必然带动消费市场拓展。多重有利因素、多种有效方式推动打造更加活跃、更加强大的国内市场,一定能够为我国经济发展拓展更大空间,同时为世界经济稳定提供有力支撑。

[对策]

根本而言,疫情之下要真正做到化危为机,必须从破除制约消费体制机制障碍入手,着眼整个消费链条,找“病灶”查“堵点”,全面提升消费领域治理能力。重点应放在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改善消费能力和预期,让更多人“能消费”。只有“钱袋子”鼓起来,老百姓增加消费才有底气。提升消费能力,提振消费信心,“稳业增收”是关键。需要加快推动复工复产,做到能开尽开、应复尽复,确保农民工、小微创业者、新型职业农民等重点群体有事干、有钱挣、有盼头。同时,改革促增收还需进一步加力增效,特别是在财产性收入上创造更完善的条件,丰富和规范居民投资理财产品,通过深化农村土地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农村资产资源,让财产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新亮点。

其次,优化消费生态体系,让更多人“愿消费”。要给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增强高标准产品服务的“可得性”。通过主动扩大进口,让消费者在国内就能买到全球质优价廉的产品。全面提升国产商品和服务竞争力,扩大自主品牌消费。疫情催生各类“云消费”新场景,诸如云导购、在线教育、无接触零售等在疫情中成长起来,展示出强劲的发展潜力,可以通过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智能+”消费生态体系,促进线上线下融合等新消费模式加快发展,开辟出经济增长新空间。同时,推动城乡消费联动增长,加快电商下沉,补齐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短板,打通工业品下乡和优质农产品进城,促进乡村消费网络化。

最后,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让更多人“敢消费”。居民愿不愿消费,还要看消费环境好不好。架起“愿消费”到“敢消费”的桥梁,关键在于营造好的消费环境。应加快健全质量标准和消费后评价体系,加强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让失信违法者受到惩治、付出代价,杜绝假冒伪劣、霸王条款的“消费坑”。健全消费者维权法律体系,破解消费者维权“追回一只鸡,得杀一头牛”的尴尬,让消费少一分担心、多一分放心。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责任编辑:侯文)
关键词阅读 两会 时事政治 时政热点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微信公众号
微博二维码
咨询电话(9:00-21:00)

400 6300 999

在线客服在线咨询

投诉建议:400 6300 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