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河北公务员 > 阅读资料 > 时事政治 >

2020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考点摘要:留得青山,赢得未来

2020-05-29 16:06:49| 来源:张家口中公教育

【报告摘要】

2020年5月22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强化阶段性政策,与制度性安排相结合,放水养鱼,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今年继续执行下调增值税税率和企业养老保险费率等制度,新增减税降费约5000亿元。前期出台六月前到期的减税降费政策,包括免征中小微企业养老、失业和工伤保险单位缴费,减免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免征公共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娱乐、文化体育等服务增值税,减免民航发展基金、港口建设费,执行期限全部延长到今年年底。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所得税缴纳一律延缓到明年。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要坚决把减税降费政策落到企业,留得青山,赢得未来。”

【中公公考角度解读】

李克强总理在减税降费的发言中,会场多次响起热烈的掌声。说明这一政策得到了与会各方极大的赞赏和期待。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国家部署出台了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特别是针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困难群体,税务部门精准施策、精准帮扶,应该说各项税费优惠政策正在发挥积极作用。下半年,减税降费力度将更大,广大市场主体将会有更多获得感。

2019年我国减税降费2.36万亿元,超过原定的近2万亿元规模,制造业和小微企业受益最多。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让民营经济创新源泉充分涌流,让民营经济创造活力充分迸发,第一条就是“减轻企业税费负担”。李克强总理也多次谈到“决不允许以任何名目揩减税的油。让更大规模减税减下来的真金白银,扎扎实实落进企业的口袋。”

[意义]

减税降费,有利于激发企业活力。在目前的税制结构下,降低增值税税率将会对企业产生显著的减税效应,从而明显降低企业的成本,这将大大缓解在当前融资条件趋紧环境下企业的资金压力。资金压力较小的企业,则可以把这一部分节省下来的税金投入到其他经营领域上,特别是研发领域,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小规模纳税人年销售额标准的提高,可以让更多的小微企业享受税收优惠,直接提升企业投资回报率,这一措施将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倡议产生实际助力,进一步激发全民“双创”的积极性。

减税降费,有利于增加居民获得感。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减轻居民个人税负,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让更多居民切切实实享受到减税的成果,让人民从经济发展中收获更多的“获得感”。而税率级距的扩大将大大降低累进税率的累进速度和累进程度,从而使得中低收入阶层能够享受到更多的税收优惠,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

减税降费,有利于扩大需求。减税降费,可增加企业和个人的可支配收入。企业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有利于扩大投资需求。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无论是投资需求扩大还是消费需求扩大,最终都是社会总需求的相应扩大。

减税降费,有利于带动产业升级。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将直接带来消费能力的提高,居民消费的增加又会进一步增加对更高品质消费品的需求。更高水平的市场需求,不仅仅会刺激企业扩大生产,更会激励企业加大对高品质产品研发和生产的投入,从而带动行业进行产业升级,推动经济转型,确保经济在保持稳定的同时能够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减税降费,有利于经济健康发展。降低行政收费,则意味着政府要过“紧日子”,把省下的钱用于保障民生支出,把社会财富更多地用在老百姓身上,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不仅如此,降低行政收费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对经济不合理的、多余的行政干预也会随之减少,这将有利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推动经济的健康发展。

[对策措施]

无论是减税还是降费,一方面是要减轻企业的负担,只有“减税”与“降费”联动,两手并举,才能切实为企业减负,企业减负才能轻装上阵,才能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创业、创新、创富活动中,市场经济才能充满活力和动力。更重要的一方面,通过“减税”与“降费”,还可以进一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明确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规范政府部门的行为,使政府治理经济的过程、方式、效果更加公开、透明、规范,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营造简洁透明、更加公开、公平的政府收入体系和财税环境,减少市场主体的制度交易成本,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因此,“减税降费”不仅仅是减轻企业负担、增强市场主体活力和动力的有力举措,而且是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和公开透明、规范高效的现代财政制度的助推器,更是迈向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全面提升我国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责任编辑:侯文)
关键词阅读 两会 时事政治 时政热点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微信公众号
微博二维码
咨询电话(9:00-21:00)

400 6300 999

在线客服在线咨询

投诉建议:400 6300 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