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事业单位 > 考试题库 >

18河北张家口事业单位职测言语理解备考试题(57)

2018-05-23 10:52:59| 来源:

编辑推荐2018张家口事业单位2群 690677051

[导读]事业单位综合类的考试主要考公共基础知识和职业能力测试,为了方便考生备考职测中的言语理解,张家口中公教育汇总了一些职测言语理解备考试题,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

点击查看更多事业单位备考资料<<<<

1.大学生就业难,有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方面的因素,但与此同时,高校培养方式不合理、专业设置不科学也难辞其咎。重知识教育,轻能力培养,是目前高等教育的通病。不少高校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上,没有充分考虑到社会需求和发展前景,而是盲目追求大而全、综合学科设置。

对本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B.高校培养和专业设置不合理导致大学生就业难

C.重知识教育,轻能力培养是目前高等教育的通病

D.高校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上没有充分考虑到社会需求和发展前景

2.仁学是孔子儒学的精华所在,是儒学中最具长久普遍性的内核,也是当今时代实现儒学转型过程中最有价值的思想资源。回溯中国思想史,历代不乏对仁学作创新性解释者。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先秦之后不断出现的新儒家学派里,多数学者并不把自己的理论体系直接建立在仁学的根基上,总是对仁学这条主脉有所偏离,而另立核心,使孔子仁学不能以浩大气势直贯而下,却常常隐没在众多新理念之中,如宋明理学以“理”为核心概念,把仁学边缘化,导致近代儒学变成偏礼之学,有礼无仁,有理无情,成为束缚人性的礼教,被世人诟病。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仁学在孔子儒学中的重要地位

B.新儒家学派对仁学的偏离

C.近代儒学为何成为束缚人性的礼教

D.儒学在中国思想史中的变迁

3.如果我们有智慧,我们就知道,“有”不过是当人类懂得很少的时候的一种能力。对于经历简单、所见所闻很少的先人来说,他们根本上是从一无所知中开始建立自己的意识,开始建立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当人类看到的历史越多,当人类懂的东西越多,当人类经历的东西越多,人类就越会明白,一切以“有”为念的东西都是短暂的,一切的拥有都是短暂的,没有人可以在“有”之念下永恒拥有任何东西,永恒拥有的只有“无”。

从这段话可以推知,错误的一项是:

A.“无”才是一种永恒的“有”

B.“有”的观念根源于人的无知

C.作者推崇无中生有的观点

D.作者反对“有”的人生追求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依靠外向型的制造业拉动经济增长,虽然现在正努力转型,但庞大的人口基数决定了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走生产大国的道路,中国经济在很大程度上还必须依赖于贸易出口。目前中国的出口企业主要集中在南方沿海城市,出口路径主要依赖于海上运输和空中运输。海上运输的缺陷在于耗时过长,空中运输的缺陷在于运载量过小。而向西向南两个方向出境的高铁网络,直接陆路联通中亚、南亚、西亚一直到人口密集的欧洲,甚至北非,将极大激活中国内陆的贸易潜力。

这段文字旨在强调:

A.中国经济已到必须转型升级的历史关头

B.高铁网络对中国有着重要的经济意义

C.陆上运输将成为贸易出口的主流路径

D.出口路径的改变将刺激经济发展

参考答案与解析

1.【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文段首句为主旨句,指出大学生就业难,高校培养方式不合理、专业设置不科学也难辞其咎。后文都是对此的具体阐释。B项准确、全面地概括了文段主旨,为正确答案。

2.【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文段围绕“仁学”展开,可首先排除与此无关的D项。文段重点论述的是“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后的内容,即先秦之后的新儒家学派对“仁学”的偏离,B项与文意相符,当选。A、C项为文段部分内容,不能概括全文。

3.【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文段中作者的观点是推崇“无”,而非“有”,故“无中生有”并非作者推崇的观点。C项错误,当选。

4.【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文段首先指出我国依然依靠外向型制造业拉动经济增长,而外向型经济主要依靠海上和空中运输进行贸易,但海上和空中运输各有缺陷,意味着影响出口的发展。然后由“而”一转,指出向西向南两个出境方向的高铁网络将极大激活中国内陆的贸易潜力。文段重点论述的是高铁网络对经贸发展的作用,只有B项提到“高铁网络”,故当选。

更多考试信息访问: 张家口人事考试网

张家口人事考试网提示您:考生可关注张家口中公教育官方微信(微信号:offcnzjk),招聘信息不容错过。

   [点击关注]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责任编辑:hmm35687)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微信公众号
微博二维码
咨询电话(9:00-21:00)

400 6300 999

在线客服在线咨询

投诉建议:400 6300 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