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理解与表达向来以“无章可循”著称,由于题型本身主观性强的特点,导致很多考生对于言语理解望而却步,干脆甩掉科学的解题方法,而改用“语感顺读”来掩耳盗铃。这其实在根本上与言语理解的考察大纲相冲突,也是很多考生在言语理解这一板块发挥失常的“症结”。所以今天中公教育就来探讨一下言语理解这个版块有哪些章法可寻,从而给同学们的复习提供借鉴和引导。
1、理性运用语感
逻辑填空题一直是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的必考题型,而且难度是几种题型中最大的。其实题目本身的难度是一方面,考生主观上的解题误区也是该题型出错率高的原因。很多考生在学习了言语理解的方法之后,会有一种惰性习惯,觉得凭逻辑呼应法和词语辨析的方法解题有点麻烦,所以还是投机取巧地才用语感做题,这其实是对自己复习的不负责,于长远来说,贻害无穷。我们可以看一个例子,比如给我们一个考生非常熟悉的词“需求”,给出两个选项供我们选择,一个是“刺激”,一个是“激发”,面对这几个生活中常见的词汇,很多考生第一反应就是凭借语感顺读一下,大部分同学会选择“刺激”,但是当听到小部分同学选择了“激发”之后,很多同学就犹豫了,开始对着“刺激”和“需求”多读上几遍,前两次读觉得不太对,再读几次感觉好像有点对,最后读上几遍发现“激发”搭配“需求”还是挺“对”的,最终答案就选错了。在这里,答案应该选择“刺激”,这里凭语感是不正确的方法,因为我们学习英语的时候就知道,语感是怎么来的呢?读的次数多了,语感就建立起来了。
在这里,我们应该用到辨析词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角度——词语的固定搭配。看两个词语是不是固定搭配,不光要看词语读着顺与不顺,而是要看他们在意思上是否讲得通。“刺激”是使某个人或者某个事物起反应的意思,而“激发”是使发奋或使奋起的意思,所以与需求进行搭配,必然是强调是产生一种需求的反应,而非发奋奋起。答案也就确定了。的确,一开始用言语的解题方法做题,会让很多考生觉得“太慢”,但是只要能多练习,多适应这些做题的思路,后面做题就会越做越顺。对待“语感”我们也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凭语感做题其实是一种非常中庸的一种解题思路,虽然用语感做题不会错很多,但是也不会对很多,而且很容易状态不稳,这种捉摸不定的感觉其实说明了语感的“不靠谱”。
2、选词要有语境意识
仔细对比近年的试题就会发现,纯粹的直接考词语本身含义的题是越来越少了,更多的是考对题目整体的理解。撇开个别的纯粹词语意思的辨析题,绝大多数的题目都有个提示点或者突破点,这个点有的是表达作者意图的关键词,有的是转折、总结等结构方面的设置,有的是判断所填词语性质的暗示点,总之,复习时自己可以去尝试下,不管这道题是否做对了,做完后自己仔细去分析,用笔划出答对本道题的关键字、词或者句子,找到了这个点后就会恍然大悟,原来题目中早就提示了自己答案是什么,不断的训练后,就能够在看完题后快速地找出答题的那个关键点,从而得出正确答案。我们做事情看问题,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欢迎关注中公张家口国家公务员考试频道
1 2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